(圖片轉載自網路)

 

 

 

第五個頌文
交近彼而三毒增,且令聞思修退轉;能使慈悲滅盡者,遠惡友為佛子行。

 

  無論是男女朋友或任何朋友,當我們與之結交之後,卻使自己貪瞋癡不斷的增長,譬如說因為結交某個朋友而讓自己染上抽煙喝酒的習慣,不知不覺中做了很多不好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可以知道對方是一個損友,必須和他慢慢疏遠。這個意思並不是說要和他爭吵,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學習他的行為,因為自己不贊同,不學習他們的行為,他自然就會離我們而去。
  與這種朋友往來,會使我們的聞思修不斷退轉,譬如朋友說可以做殺生等等的事,慢慢的自己做了,就會墮入地獄道之中,朋友說可以做偷盜,如搶劫等事,要知道偷盜會讓自己未來很多世陷入貧窮之中,或者朋友說佛法是假的,下輩子根本就看不到,也沒有什麼業力因果,自己如果慢慢的相信了,就會陷入愚癡之中,對於善惡取捨將無法分辨。當我們聽到沒有業力因果,沒有佛法這些言詞,多聽幾次就相信了,此後我們的聞思修就會慢慢的退轉。不相信正法之後,自己的菩提心會慢慢的衰損。一般而言,聞思修是連貫的,只要是沒有聽聞,就不會去思維,也不會去實修。這種時候就好像一個瞎子,走在平原之中不知何去何從,對於這種朋友.我們並不需要對他起憤恨之心,也不需要和他爭吵,同樣的也要對他產生慈悲之心,瞭解到對方也是和動物一樣非常愚癡,我們只要不沾染到他的惡習,對他仍然保有慈悲之心,之後他就會慢慢的疏遠。
  有一點特別最重要:世俗之人,對於自己認識的物件,即使他是一個大壞蛋,也會說對方是最好的人,對於他說的話是否真實的,不會去分辨思維,對於自己所不喜歡的人,無論對方是一個多好的人,都會認為對方是一個大壞蛋,對於他所說的話同樣不會去分辨。這樣的心態是極為錯誤的,應當要瞭解,不管是什麼人,都有他的優點與缺點。
  每個人的優缺點都是混雜在一起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找到一個人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點的,也不會找到一個人是沒有缺點只有優點的,因此對任何一個人應當經常去分辨他所說的話,去分辨他的行為,這才是正確的作法,不要因為對方是自己喜歡的人,就判定他的話是真的;也不要因為對方是自己不喜歡的人,就認為他的話是假的。
  對於任何人都不要有過於強烈的貪戀、瞋恨之心,瞭解他們都是優點與缺點混合在一起的。自己應該要經常的祈請三寶,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越來越好,不要對某一部份的眾生有太強的貪戀與瞋恨,應當觀一切都是平等的。
  一般人的嫉妒之心很強烈,有很多男女朋友因為嫉妒而發生爭吵,造成傷害,這些事情都經常會發生的。我們不應當任意聽信別人所說的話,應當用自己的腦子好好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的作觀察。如果有一個人對我們造成某種傷害,有人以嫉妒之心講了對方很多的壞事,這個時候就要好好想一想我之前說過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優缺點交雜的,我和對方都是多年的好朋友,就算現在他做了傷害我的事不要太計較,過去他也給了我很多協助。不要輕易受到別人挑撥,應當用理智好好的觀察。
  對於上師善知識,這種情形更加的普遍,自己去接受了一個灌頂,聽聞了一個教法,隔天如果有一些人跟你話這個上師如何不好,自己又到另一個地方接受灌頂,聽聞了一個教法,隔天又有人來告訴自己,這個上師如何不好,那個上師如何不好。好不容易產生的信心,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由於對上師的信心消失不見了,慢慢的內心就充滿了憤怒邪見,使自己的慈悲心逐漸退散。去說某一個上師不好,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因為即便這個上師是不好的,由於我們對這位上師有信心,內在的慈悲心便會增長,慈悲心增長之後,就能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利益功德。無論如何,只要自己的信心不退轉,就能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利益。就此而言,使自己信心退失而喪失功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壞蛋。因此在聽聞教法之後,無論如何對上師的信心不要退轉,只要自己的信心不退轉,加持力就恒常存在,因為這個加持力是三寶所傳遞而來的,所以這個加持力是很強烈的。
  其次對於自己的老朋友也要非常堅固穩定,不要在意誰講了什麼話,堅固的老朋友要持續保持關係,不要受到動搖。以上所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期望大家都能夠瞭解。接下來講第六個偈頌。

 

 

 

第六個頌文
依止何者罪過滅,功德增如上弦月;勝善知識及自身,愛彼勝已佛子行。

 

  如果交了某一個朋友之後,發覺自己的嫉妒之心沒有以前那麼強烈,自己的正念正知更甚於從前,這些都是善知識所影響的。一般而言,我們現在功德能力增加,主要是因為有老師對我們的教導,但是此世與下世的功德要增長,就必須要依賴上師與善知識。所以教師以及上師是這個世界上的珍寶之王,就好像人的眼睛一般,是最為珍貴的,父母生下我,有一雙眼睛可以讓我們看見這一輩子,而上師善知識更給我們一雙殊勝的眼睛,不只讓我們看到這輩子,還讓我們看到下輩子,因此對於上師及善知識不能譭謗。
  接下來要講的是依止上師及善知識,這一段大家不只要仔細聽聞,還要好好去思考。為什麼對於自己的老師及善知識要恒常的尊敬,甚至要比對自己的身體還要關愛,為什度呢?因為如果我們以自己的身體來對自己的老師、上師、善知識來做頂禮、承事、供養會令他們內心喜悅,由於他們內心喜悅之故,我們自己身體所積聚的罪業障礙就因此而清除;其次由於他們內心喜悅的緣故,他們心中所擁有的能力功德將會傳遞出來,我們去學習就能夠得到。相反的若是貪戀自己的身體與財富受用,心裏也不想去學習上師的能力功德,自然也無法學習到上師善知識的功德能力。
  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恰好與此相反,喜歡自己的財物受用,實際上是一種我執。能夠享用飲食衣服財物的是自己的身體,但是當我們死亡之時身體或被埋在地下,或被放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如果我們現在好好的隨上師善知識學習,從上師之處學得菩提心的教法,自己觀修得到的菩提心,難道將來會被火燒掉嗎?那當然不可能的。不僅如此,而且生生世世將與我們恒常在一起的,這才是重要的財富。
  許多人學習中文、英文、現代的科學知識等等,有些人對這些現代的知識學習得很快,也學得很好。這也是由於他們過去世對老師很恭敬,努力的在學習,因此這輩子有很好的學習能力。相反的若是前生對老師不恭敬,不尊重學問也不願做學習,這輩子無論學什麼都非常困難,而且這種學生對老師、上師也都不恭敬,這都是一種累積的習氣。因此如果我們今生恒常對自己的老師、上師恭敬,對他們做承事供養的話,就會產生前面所述的廣大利益。
  求法者應當如何來學習呢?求法者應當學習瑪爾巴,而弟子應當像密勒日巴,這幾位上師學習的情形大家應當好好看一看。瑪爾巴教導密勒日巴,而後密勒日巴做了實修,他的成效就是一生成就佛果,密勒日巴能夠在一生之中征得佛果,都是老師開導的大恩。所以我們對於老師、上師、父母,都應當存有無比的感謝之心。對於阿闍黎、格西等等也要抱持同樣的心情。上師、格西、父母對我們來說是具有三大恩德者,應當恒常對他們具有恭敬之心,以恭敬心來作學習,而學習的方式當如瑪爾巴、密勒日巴的故事所述。
  大家平常工作時應當具足六波羅蜜來工作,聽聞教法時亦應具足六度來聽聞。聽聞之時獻上供養,這是供養也是佈施,聽聞之時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要散漫,這是持戒。遇到上師責備或是學習時遭遇困難仍要繼續下去,這是精進。學到之後恒常放在心中不忘,這是禪定。所學到的功德與能力在心中形成,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聽經時具足六波羅蜜的情況。
  現在上師所教導的是詞句的珍寶,並不是錢財等物質珍寶。當我們講述"菩提心是真正妙寶"時,上師要解釋為何菩提心是真妙寶?菩提心從何而來?獲得菩提心的方法?要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親,所以對每一個眾生都要產生悲心。如果能對每一個物件都產生悲心的話,就好像一滴水滴在碗中一樣,當水滴不斷的滴下時,碗裏的水很快就滿了。同樣的若是每一天對每一個人都能產生悲心的話,悲心就能迅速增長。當上師這樣講解之後,大家才能夠知道實修的方式,所以這種講解是詞句的珍寶,既是看不見的,當然也是不會消失的,即便是死亡了,它也不會消失。而物質的珍寶在我們死亡之後是會消失的。
  為什麼上師所講解的詞句稱之為珍寶呢?因為它能使我們的過失減少而令功德增長。所以第六頌說「依止何者罪過滅,功德增如上弦月」什麼是過失呢?就是內心的貪戀、瞋恨、愚癡、嫉妒。什麼是功德呢?菩提心就是功德。當我們經常在內心思維大手印,大圓滿的意義時,功德自然會增長,過失就會減少。為什麼說過失會少呢?當我們觀察到自己心中的貪戀、瞋恨、愚癡等過失並能明白的瞭解時,就能去除這些過失、而功德就會自然增長。密勒日巴尊者曾說過,內心了知自己的煩惱,是大手印成就的徵兆。所以應當以心來觀察自己的心,才能去除內心的過失。
   要好好看住自己的心,將它的過失去除掉。譬如說當一個人來辱駡自己時,此時應當憶想上師曾經教過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不應對他生氣;其次上師也教過,若憤怒所造的業會墮入三惡道之中。若我們能思惟到上師所開示的一切眾生如母以及業果的道理,就不會因此而生氣,這就是忍辱。若自己修行忍辱就不會發生爭吵,而對方也會想著你有這麼好的修養,就會慢慢的尊敬你,這就是功德增長的原因。相反的如果沒有受過上師的教導,對以上的道理完全不知道,導致自己暴跳如雷,跟對方爭吵打架,最後被關到監獄裏去,要花錢消災又傷身勞累,一切過失就會因此產生。這些狀況自己在心裏要好好想一想,如果想了覺得有那一點不明白的話,就要趕快提出來問,我們再好好討論。
  上師既然授予我們詞句的珍寶,就要對上師恒常恭敬,對上師所講授的教法要在內心經常思維,要憶念上師的功德,如此自己的功德也會不斷的增加。以下講第七個偈頌:

 

第七個頌文

 

自亦束縛輪迴故,世間神祇能救誰;由此依止不欺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是皈依,為什麼要說皈依呢?因為前一個偈頌是討論有關依止上師善知識,來向他們學習,而上師善如識首先教導我們的是皈依三寶。皈依的狀況有兩種,有純正的皈依和不純正的皈依。不純正的皈依是什麼呢?就是如第七頌所說的皈依世問神祇。這些世間神祇的種類非常多,他們能夠給我們暫時的利益而不能給我們究竟的利益,因此他們不能成為真正的救度者,由於他們自己也是處於輪迴之中,所以無法解除我們輪迴的痛苦。
  真正能解除我們輪迴痛苦的只有三寶。大家平時做度母及觀世音菩薩咒語的念誦及實修,但是仍然會有很多疾病和不順利不能解決。這個時候心裏會想到實修似乎沒有用處,痛苦並沒有去除。可是大家應當要瞭解,現在的疾病和痛苦只是上輩子惡業成熟所致,不要說你們自己,很多上師,善如識,出家僧眾他們所遇到的疾病痛苦也是非常多,所以這種問題不要掛在心上。應當要瞭解至尊度母是智慧的本尊,至尊度母就是三寶,能夠給予我們暫時和究竟的利益,應當依止度母繼續精進的實修。而世間天神唯能給予我們暫時的利益,而隱藏在暫時利益後面的是長久的痛苦。
  頌文中提到「由此依止不欺者,皈依三寶佛子行」真正的救度者只有三寶,他們所帶來的利益是真實不虛的。而三寶又可依不同的層次來說明,首先是外層的三寶,佛寶是指釋迦牟尼佛,法寶是指佛所講述的教法,包含了如何實修慈心與悲心,如何實修兩種菩提心,使大家對兩種菩提心由不知變成知道,知道後令它產生,產生後不令衰損,不衰損還要令它增長。這就是「菩提心珍寶,未生令生起,己生不退轉,輾轉還復增」的道理,這些就是教法的內容。其次依照佛的教法去做實修者稱之為僧寶,現在一般稱上師及出家眾為僧寶,對於這些意思大家必須要瞭解。

 

   外皈依的方式是如何來進行的呢?皈依佛寶後,若看到任何大小不同的佛像,或是看到不同的上師,無論是小乘大乘、出家在家或是中國的上師,無論是什麼物件,看到之後心裏要想:這就是來救度眾生,給眾生一切安樂的佛陀代表。此時心中要思維自己真實的見到佛,並產生無比的信心和恭敬之心,這是皈依佛寶所要做的事。其次見到每一張記載佛陀教法的文字,無論是中文、英文、藏文,心裏面都要想這是佛陀所講述的教言,所有開示一切眾生都是自已的父母親以及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教法都是從此中出生的,所以應當對這些法寶產生敬重的感受。最後當我們自己的心中思維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親而產生慈悲心、菩提心之時,擁有此修者自己就是僧寶。
  因此首先外皈依時,要知道世間的上師他們的身體是僧寶,因為他們的心中持有慈心和悲心之故;他們的語言是法寶;他們的心與佛陀相同,所以是佛寶。所以外皈依時要瞭解上師具足三寶的特質,只要對每一位上師的信心不退轉,自己的福德就必然延續不斷。內皈依的情況是如何呢?皈依時自己的內心觀察一下,會覺察經常有很多念頭紛散,當這些念頭停止下來時,就可以發現如同天空一樣的自心,它的特質清清朗朗,這就是佛寶,也就是我們心的本來面貌。這個心的本來面貌有什麼功效呢?應當如何來應用它呢?就是應當對眾生產生慈心與悲心。自己雖然能見到心的本來面貌,但大多數眾生都無法看到這個本來面貌,所以他們都掉在輪迴之中。輪迴之中的狀況是什麼呢?就是綿綿不絕的痛苦。所以要對輪迴的一切眾生產生慈心與悲心,這就是法寶。其次自己的身口意三門不斷的行善業,身體不斷做各種的佈施利生事業,語言不斷的講述業力因果及慈心悲心的道理,心意則觀想菩提心。用身語意三門時常的來利益眾生,當自己能夠這樣做的話就是一個求善者,也就是僧伽這個名詞本來的意義。所以自己的心是佛寶,語言是法寶,身體是僧寶,自己就是三寶具足,這是內皈依的定義。
  外皈依以及內皈依的內容都已經講解完畢,這些內容要經常的去思維,這就是為什麼要經常去念誦三十七佛子行的原因。大家讀誦過這本書,也知道其中的意義,當明天、後天看到其中的某一個頌文,就要能想起它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本書可以復習,大家聽過了也就忘記了。接下來要講第八頌:

 

 

 

第八個頌文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是故縱遇命難時,終不造罪佛子行。

 

  煩惱所造的惡業,之後會導致嚴重的痛苦,這些痛苦有時會到達自己完全不能忍受的程度。由於無明會生貪戀,瞋恨、愚癡、傲慢、嫉妒等五種煩惱,而五種煩惱中每一項又包括了其他細項,如此繁衍形成了八萬四千種煩惱,這就是我們通說八萬四千煩惱。
  惡業所造成的痛苦主要是三惡道的痛苦,但是因為很多人看不到的關係,所以就不相信。其實據佛所開示的經典所教示,這些痛苦都是真實存在的。六道的痛苦是非常難以忍受的,但是導致投生於六道的根本原因大家必須要瞭解,如此方可以避免再度陷入於痛苦之中。這就好像一個糖尿病人知道病的生起是因為吃甜食等諸原因之故,以後當有人要再給他甜食時,怎樣他都不會接受:因為已經遭遇到疾病的痛苦。如是地獄道的原因來自瞋恨,惡鬼道的原因來自慳吝,人道的原因來自貪戀,天道的原因來自傲慢,修羅道的原因來自嫉妒,畜生道的原因來自愚癡,由這六種煩惱之故,逐漸形成六個世界當我們觀察內心的本質時,可以看到內心的煩惱,當我們瞋恨生起暴跳如雷時,會氣得想把對方給殺了,逼得我們一定要跟對方大吵一頓,此時可以感受到瞋恨煩惱如火燃一般的強烈。每一種煩惱都有它的力量,這些情況我們用心都可以自己感覺得到。我們在人道中所受的痛苦,只要自己思維一下,就可以瞭解。六道眾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如果未曾聽聞過這個教法的內容,應當要好好來聽聞一番。因為若不能知道六道眾生的痛苦,就不會瞭解煩惱的過失,也就不會想如何去對治煩惱。現在我們光是瞭解六道的痛苦,這是不夠的,六道的痛苦在這本書中並未提到,但是書中提到三界的痛苦,應該要好好閱讀。
  六道的痛苦是不能不學習的,許多人未曾學習六道輪迴的痛苦就直接學習大手印、大圓滿等法門,此時也許偶而會讓貪戀、瞋恨離開自心,偶爾看到心的本質。但是瞋恨會立刻再出現,當煩惱出現之時,它的力量非常之強烈、自己的證悟就會立刻消失不見,這種情形是極為普遍的。但是如果能瞭解六道的痛苦以及煩惱的情況,就能瞭解煩惱就如同毒藥一般,一定要將它去除掉。當自己內心出現些微的貪戀,瞋恨煩惱時,就要立即察覺並將之去除,如此內心才能得到純淨。如果內心是非常純淨,修大手印、大圓滿等方法就會變得很容易,就如同一個乾淨的容器能夠裝載純淨的水一樣,此時所修得的大手印、大圓滿的覺受就不會再消失掉,會穩固的留在心裏面。
  六道痛苦中第一種是地獄的痛苦,主要是指寒與熱之苦,其中包括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孤獨地獄及近邊地獄共十八種。熱的痛苦就好像被火焚燒一般,燒死之後又再度活過來,這樣的痛苦要經歷百千萬年這麼漫長。這種狀況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也可以看到,當人在火災之中被火燒死,就好像在熱地獄中的痛苦一樣。冷地獄是指身體放在冰雪之中,也要經過千萬年之久,這種情況在人間也可以看到,譬如像北歐那些冰天雪地的國家,在我們人類的世界中,六道的痛苦都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熱地獄的痛苦就好比人在火災中被燒死一般,冷地獄的痛苦好似在西藏冬天飄雪時,大雪冰封了整個世界,有些家庭全家都被凍死了一樣,這種情形我自己都看過。
  鬼道的痛苦就好像非洲的某一些地區,經常出現天災饑饉,導致沒有任何食物與飲水,而產生極度的痛苦。這些情形都是每個人順著業力投生於六道之中而產生的各種痛苦。畜生道的痛苦在人道之中也可以看得到,有些人在過去世不知道尊重三寶,不知敬重自己的老師,這輩子雖然投生為一個人,但是其行為充斥了偷盜、搶劫、欺騙、行為跟畜生一樣沒有差別。人道的痛苦最基本的就是生老病死之苦,若我們仔細的去觀修出生時的痛苦,五分鐘都不能忍受。
  修羅道的痛苦是戰爭,在人類社會中,同樣也有大國與大國戰爭,小國與小國戰爭,即便是在一個國家之內,人與人之間也有戰爭,社團和家庭都有彼此的戰爭。再縮小範圍來看,一個家庭之中的成員以及男女朋友都有爭吵,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因為嫉妒的情緒到處都存在。剛才所提到人道的痛苦中,岡波巴大師曾這樣形容母親生下小孩的情況,他說就好像把你緊緊的捆綁起來,放在火裏烤一個小時,這樣是不是非常痛苦呢?不給你空氣一小時,是不是非常痛苦呢?小孩子在母親腹中有炎熱無比的痛苦,要生出來時有幾乎窒息的痛苦,還有在腹中黑暗的痛苦,所以小孩的痛苦也是很多的。這樣思維就知道投生在人界也是極為痛苦的,以後不要再投生於此。老病之苦大家也都很瞭解,一般而言,我們要教導年輕者,老與病的痛苦,年老者要教導他們死亡的痛苦。一般人經常想說吃藥保健飲食就不會死亡,實際上當死亡來臨之時,大家都會束手無策。
  天道的痛苦是下墮之苦,譬如自已現在有廣大的財富,這些財富是因為過去世廣大的供養三寶、佈施貧窮所致。但是由於供養佈施之時沒有具足廣大的菩提心,佈施之時期望有異熱的果報,希望未來能夠財富受用圓滿,所以感召了下一世豐富的財富。但這個財富有一天是會消失不見的,就如同燈火沒有油之後會熄滅掉一樣,當自己的福報衰損之時,就會發生運氣不好的狀況產生,原來受用的財富就會消失不見。天道的情況就是如此,當自己的受用非常圓滿之時,喜悅無比,可是時間一到的時候,全部都消失不見,一毛錢也找不到,最後會下墮到六道其他處所。
  當我們瞭解這些痛苦之後,就應當避免這些痛苦的產生,因此頌文說「是故縱遇命難時,終不造罪佛子行。」其實惡業並非由自己或他人所造,而是因為煩惱在後面所推動,而造就了十不善業。而煩惱乃是存在我們的內心之中,因此當煩惱在自己的內心產生之時,要瞭解到這才是使自己產生痛苦的真正仇敵,無論如何對這個煩惱絕對不能放縱它,即便是自己死亡了,也不要任由煩惱活動,自己要立下誓言不要瞋恨、爭吵、偷盜、搶劫。這就是頌文中所要表達的意義,也就是因為知道造作惡業所引發的痛苦,所以要斷除內心的煩惱。
  當業力尚未造作之前,內心的煩惱就好像一顆種子一樣,此時要將這顆種子去除是非常容易。若發現自己內心起了煩惱,應當要祈請上師三寶加持,了知煩惱是真正的敵人而將之去除掉。若是不去除內心的煩惱,已經造作了業力,造作了十不善業之後,就如同種子已經埋到了泥土之中,經過陽光水份培植已經長成一顆大樹,這就是痛苦已經形成了,此時要將它去除,就會變得格外的因難如果自己不好好努力,不精進的話,是無法將之去除的。因此大家要瞭解,當煩惱在內心生起之時,就立刻要將它去除掉,這是比較容易去除的階段。
  為什麼說縱遇命難也不造作惡業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的諸佛菩薩在實修之時,經常會遭遇到外道的殺害而死亡,即便在這種時候,他們也沒有產生忿怒之心。為什麼沒有產生忿怒之心呢?因為對方用刀子所殺害的是我的身體,並不是我的心。假如我的心當時產生忿怒的話,那就是將我的菩提心殺死了。身體死亡了就好像是丟掉一件舊衣服一樣,所以過去的諸佛菩薩,都對殺害他們的外道修忍辱,而不令動搖自己的內心。由於心不動搖之故,不會對外道產生忿怒,不僅如此,還對外道觀修菩提心,而令菩提心不斷的增長。如果我們現在不能如同諸佛菩薩一樣來做,也應當能夠瞭解這段頌文的意思。因此不管在任何時候,不要讓自己生瞋恨之心,不過如果已經生氣了,就要將瞋恨之心消除掉。

 

第九個頌文

 

三界樂如草頭露,須臾剎那毀滅法;恒時不變解脫果,希求其為佛子行。

 

  惡業從何而來呢?一個人為什麼會生氣呢?這就是第九個頌文所說,是因為貪戀三界的快樂而來的。三界的快樂是暫時的,就好像早晨的露水一樣小,但是它的後面存在有很多痛苦,它的苦就是壞苦,現在雖存在但是很快就消失,這就是三界快樂的本質。許多人認為自己現在身體非常好,也很年輕,同時學問也很不錯,所以就產生一種傲慢之心,這傲慢心其實是貪戀之心。如果有這種心理,就應當要想一想,這些條件是不是恒常存在的呢?譬如說自己現在很年輕,那麼以後會不會老呢?不妨去看一看那些老人家,就會發現自己也會有衰老的一天。如果現在不去想這個問題,那麼將來自己年老的時候,一定會非常的痛苦。如果知道自己也會有衰老的一天,當年老之時就不會那麼痛苦財富的情況也是如此,當自己富可敵國之時,有沒有想過財富是不是會有失去的時候呢?若曾經想過,失去之時就不會那麼痛苦。其他的事情全部都是如此,因為這些安樂並不會恒常存在,所以它是不可以依賴的,由於它是不可依賴的,就不應該對它產生貪戀執著,如是當失去之時,也不會因此而產生痛苦。
  我們生活的世界雖然很小,但是人的習慣卻很多樣。一個人拿到食物就會先去區分它好不好吃,拿到衣服就先區分它好不好看,自己內心喜歡的就認為這是好的,不喜歡的能認為它不好。於是穿了中意的衣服就很快樂,若穿了不中意的衣服就不舒服、財富、受用、朋友、物品全部都是因分別而產生歡喜與不悅,所有功德五妙欲的享樂全部都充滿了如此的分別心。實際上衣服是提供我們遮身保暖的,而衣服的好壞是由於我們內心的分別所形成的,當我們認為這個東西是好的,相反的就是不好;這個食物是好的,相反的情況就是不好,這些都是內心的分別所形成的。譬如不喜歡吃辣椒的人就認為它不好,抽煙喝酒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好惡。因此大家要瞭解,這些生活用品可以用,足夠保暖就夠了,不要產生貪戀之心。如果能夠經常這樣想的人,可以減少很大的痛苦,能夠產生廣大的利益。
  如果要做進一步廣大的學習,那就應該要想一想:五妙欲的享樂是誰所需要的?五妙欲是指的享樂,是指色聲香味觸,色是眼睛需要的;聲音是耳朵需要的;香氣是鼻子需要的,同樣的道理,味覺是舌頭需要的,而觸覺是身體所需要的。再進一步的想一想,就如同身體穿了一件柔軟的衣服而產生快樂,眼耳鼻舌身需要色聲香味觸來產生快樂,但是真正的快樂原因,是因為內心對於這五妙欲產生了貪愛,所以當色聲香味觸出現悅意的條件時,內心的貪戀產生了快樂。但是內心的本質是什麼呢?心的本質就像虛空一樣,實際上它什麼都不需要。當我們死亡之後身體不存在了,難道心還需要穿衣服嗎?當然不需要。因為心的本質就如同虛空,如果能夠經常觀察心的本質,如是的修習空性,對五妙欲的執著就會逐漸減少,就能夠追求不變之果位,也就是找到如同虛空般的心之本性。

 

 

 

第十個頌文

 

無始以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

 

  這一頌文所要講的是菩提心的由來,菩提心是從那裏生起的呢?是從利他之心而來的。而利他之心又是從何而來呢?利他之心存在於母子之間。特別是母親對子女有一種強烈的慈愛之心,子女對母親有恭敬之心。我們從無始以來輪迴了百千萬億次,是故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親,這是佛陀的聖教所言,是真實不虛的。如此像父母親一樣的眾生,現在到底他們在什麼地方呢?我們都會有渴求知道的情形,要知道六道眾生所受苦之處,都有自己過去的父母親。因此小自螞蟻也都是自己的父母親,這些眾生現在都遭受痛苦,如果我們不去思惟免除他們痛苦的方法,而只尋求自己的安樂的話,難道不會覺得很羞愧嗎?
  眾生的數量到底有多少呢?眾生的數量是遍滿虛空的。只要是虛空所及之處,就有眾生,而這些眾生都曾為自己的父母親,眾生的數量就如同虛空一般是沒有邊際,這是佛所說的。因此對於這一切遍滿虛空的眾生都要產生悲心,悲心要覆蓋一切眾生。而且要思惟用何種方法能夠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希望能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就是悲心,而悲心要能夠遍及一切眾生,如果悲心能夠無偏私的遍及一切眾生,就可稱之為菩提心。因此第十個頌文說「是故為度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
  這種菩提心的狀況是如何呢?菩提心是覺悟心,覺是清淨的意思,也就是要去除掉自私自利、自求解脫的心。悟是到達的意思,也就是要到達能夠生起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所以能夠去除掉利益自己的想法,產生利益眾生的想法,這就稱之為覺悟的心。菩提心生起之後,到底有什麼利益呢?首先,自己能夠得到利益,因為能夠獲得安樂。其次能夠利益其他眾生,令其他眾生得到安樂。因此經常說「利樂泉源唯一處,佛陀正法安住」一切眾生安樂利益的泉源都是從正法而來,正法是指八萬四千法門,而諸多法門的關鍵,也就是唯一的種子就是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八萬四千法門就會喪失它的功效,如果掌握了菩提心,就是抓住了八萬四千法門。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