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轉載自網路)
第十一個頌文
諸苦源於欲自樂,諸佛利他心所生;由此自樂與他苦,如實交換佛子行。
「諸苦源於自樂,諸佛利他所生,故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交換佛子行。」這是修菩提心的口訣。一切痛苦的泉源是自私和自利,是來自我執,而圓滿佛陀的來源是什麼呢?是利益眾生的心。誰的心裏面產生利益眾生的心,這個人就會成佛,這個為利益眾生的心就是佛心。那麼這個導致我們痛苦的我執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個我執從無始輪迴以來,如同下雪般的不斷降下,從來沒有中斷的時候,不斷的增加與累積。而且由於它是不間斷的進行,不斷的累積,以致於我們根本很難去察覺它。舉例來說,當自己看到這個茶杯放在桌上時,心裏面想說「我要喝茶」。這時"我"就產生了。等到下課後回到家裏,就有這是"我的房子","我的兒子","我的女兒",這些"我"又不斷的產生。也就是任何一個對境出現時,這個"我"就會出現,就會增加,所以"我"是遍及一切處的,在每一個對境之中,這個"我"都會不斷的增加。因此我們要喝茶時,首先要供養三寶,當我們心裏先想到供養三寶時,我要喝茶的這個"我"的勢量,就會比較淡,如果不是為了這個原因來供養三寶,難道是因為三寶會覺得口渴嗎?三寶會覺得饑餓嗎?當然不是,這是為了去除我執的緣故,所以我們來供養三寶。當我們心想到三寶之時,心裏就不會想到我,反之這個"我"就會不斷的出現。
當我們看到一朵美麗的花時,心裏要想到"怎麼有這麼美麗的花,要好好的將它供養三寶"。但是很多人都不是這樣想的,當他們看到美麗的花時,心裏就想"這麼美麗的花,我要把它買回去,放到我家裏的花瓶裏面,看起來多麼好看啊"。在這樣的一個過程裏面,我執就不斷的累積與增長。由於佛陀具足了方便智慧,為了要去除眾生的我執,所以教授了獻曼達的方法。獻曼達能夠圓滿的積聚資糧,以財富受用來做供養,所得到的卻是智慧資糧,獻曼達能使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然而,為什麼獻曼達能使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大家需要好好想一想。
現在大家經常在做前行法,也就是四加行,很多人經常對四加行中的獻曼達提出疑問,想到為什麼要獻曼達?獻曼達有什麼功效?通常這個"我"形成的時候,並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百千萬億次不斷累積的。當我們在獻曼達時,要供養自己的財富受用。這個時候要想一想,自己的財富受用是從何而來的?如果問說"你有了多少錢"?自己會想說"我有一塊錢、十塊錢、一百錢、一千塊、十萬塊,一千萬等等",心裏會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實際上這面每一塊錢都是一個我,當自己有十萬塊時,心就有十萬個我。十萬個我是非常沉重的,自己的心是挑不起來的。因此當我們獻曼達時,將自己所有的財富受用,一切都供養給三寶,供養給三寶之後,這些東西就不是自己擁有的,就已經不是自己的東西,心裏就沒有這沉重的負擔,而將我執全部都丟掉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再三的做獻曼達的實修,而後當我們看到自己的房子以及一切財富受用,就想到這些都是三寶的東西,自己只是使用它而已,並未真正的擁有它們。以是之故我執就會逐漸的降低。當心清淨之後,自己就是佛。就好像這杯水一樣,當它不受動搖之時,就會變得很純淨;當內心混濁的部份消失不見時,內心清淨的部份就會顯現出來,是如來藏,也就是佛,也就是智慧資糧。如是藉著供養財物能獲得智慧資糧,就是因為藉此能令行者去除我執的緣故,對於這一點大家應當經常要去思維。
過去我們大部份的想法都是自私自利的,而沒有去想到要去利益眾生,這樣子沒有辦法獲得廣大的佛果。因此頌文說「由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交換佛子行」。過去一切諸佛都是將安樂施與一切眾生,並取得眾生的痛苦,只是諸佛是以自己的身體生命真實的施與眾生,這一點我們是做不到的,我們應當用何種方式來做呢?這就是現在要教授給大家的部份。
對於自己的父母、子女、老師、上師,阿闍黎,自己有好的東西要提供給他們,這是一種小小的自他相換,這些東西本來是自己要使用的,但是提供給了別人,這稱之為自他相換。其次若是自己到一個地方,而這裏有戰爭、殺害、爭吵各種痛苦之時,自己雖然不在其中,但是心裏要想:若是自己投生在其中的話,這個痛苦將會是如何如何。讓這種想法真實的生起,這種取得對方痛苦的方法,也是自他相換。雖然自己不是真正有這種遭遇,但是透過不斷的祈請上師以及念誦六字大明咒,能夠真實的瞭解眾生的痛苦,這是自他相換的方法。
在某一種狀況之下,雖然自己也面臨到困難,而也沒有什麼錢財,甚至還有疾病和痛苦,當在這種狀況之下仍然能夠去佈施貧窮、照顧他人,這也是自他相換。我在西藏曾經看到有一些人他們自己也不富裕,可是當他們看到更貧窮的乞丐之時,還來作佈施,這時所作的功德佈施雖然只有一點點,但是作時應當要迴向發願,希望能做更廣大的佈施與自他相換。
另外一種情形是關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通常當父母親的,無論是任何的狀況之下,即便是自己很困難,也會想盡辦法去照顧自己的子女。縱然這個子女未必會回報自己,會不會報答父母這是要看個別的業力,父母無論如何都會盡心的照顧自己的子女。若能夠將這種父母照顧子女的心,無私的同樣用於所有眾生的身上,若能對一切眾生毫無差別的去利益他們,就如同照顧自己的子女一樣,這就是真實菩提心的表現。這是不需要去考量是不是會得到回報的,父母親去照顧子女,無條件便會如此去做的,對於眾生我們也應當要生起如是的心態去利益他們臺灣這個地方,由於大家對於佛法都有所認識,對於痛苦困難的人經常能夠給予幫助,這是很好的現象。但是在幫助朋友之時也要思維,即使是面對一個完全不認識沒有關係的人,也要能夠協助他,這樣的意義就更加廣大。因為對於一個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我們還能協助他,這才是真實的幫助,這種協助是不希求回報的。有時我們對於朋友的幫助,可能難免還有希求回報的情況。然而不求回報的幫助,其福報將更加的廣大。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有回報想法的幫助以及有企圖而講出好聽的言語,這些福報都是很小的,這是因為有渴求之心的緣故。所以對於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陌生人,應當經常對他們修自他相換。
現在大家聽課所拿到的三十七佛子行這本書,如果有拿到二本以上,應當儘量送給自己的法友。因為這本書是極為重要的,是成就的大上師無著賢所寫的,他是真正的大菩薩。不僅如此,這本書上還印了見即解脫的咒語,任何人看到也能得到解脫,有很大的加持力。如果大家在禮拜天有共修的話,希望在共修之前能一齊念誦一次。對於書中的內容若是有不瞭解的,也可以互相詢問,不瞭解的人向已經知道的人詢問,已經知道的人要向對方耐心的講述.如此大家的功德、學問、實修就會不斷的進步增長。不要因不瞭解而害羞退卻,因為瞭解之後自己的功德能力才會不斷的增加。如果我們提供了別人一百塊、一千塊、一萬塊,不如教導他們 一兩 個頌文及其中的意義,他經由這 一兩 個頌文及佛法的意義,所得到的利益是生生世世而且廣大無邊的,所以大家應當要如此看待本書,並要去追求它更深的內容。當我來到這裏、或我不能到這裏來的時候,要知道我就是這本小書,這本小書就是代表我。將來我死亡了,各位看到這本小書,也就是看到我,毫無差別。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請求許多功德主、悲心的菩薩,出錢來印製這本小冊子,發給法友們做實修之用,所以希望大家有多的本子,能夠與其他朋友共用。
這本小冊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讀了它就等於讀了大藏經一遍,大家知道大藏經有多少嗎?有一百部以上,要把它讀完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是今天我肯定的告訴大家,這本書讀過一遍就是讀了大藏經一遍。
每次講授之前,大家能夠先念誦一遍頌文,這樣做對大家有很大的利益。特別是大家都沒有很多時間,能一邊讀誦一邊思維頌文的意義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能瞭解頌文的內容再來念誦,其意義更加廣大。若是能夠持續長久的念誦功德一定會增長。
念誦之時人與非人都能夠得到利益,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痛苦的泉源是由於欠缺慈心與悲心。思維這程情形之後來念誦,希望眾生都能產生慈悲心,若一切眾生都有慈悲心,對待他人皆能如母待子一般,那麼每一個人都會覺得非常快樂,因此要希望眾生都生起慈悲之心。上次講到第十一個頌文,主要在講解自他相換,以下講解第十二個頌:
第十二個頌文
誰以大欲劫我財,一切奪取或令奪;己身受用三世善,仍迴向彼佛子行。
搶劫的狀況有非常多種的,譬如說小偷或強盜,或是經常發生的訴訟,這些劫奪到底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也許是我們在過去生未經他人允許就劫奪了他人財物,也許我們在過去世也做了偷盜欺騙等事,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過去世享用了父母財物受用而未曾報答,之後就成為冤親債主,這些都是由前世的業力所生的。
因此,今生遭遇了搶奪的事情,實際上就如同我們向他人借了許多財物而未償還,形成的債務所致而已。若能夠瞭解這其中的因果,心中就不會生起瞋心。對於搶奪自己財物的人就不會生氣,不僅不會生氣,還要如頌文所說將功德迴向給他。為什麼要將功德迴向給他呢?這是因為自己已經瞭解了,也許是過去世所積欠於他人的債務未付,也許是過去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沒有報答,所以現在只是償還與報答過去未曾清理之債務與恩情而已。並且在此時要迴向,希望一切眾生與我有同樣情形者,它們的業力都能成熟在我的身上,由我代替他們來報答。如此思維之後,還要對搶奪者作迴向,希望他的心念能夠得到成就,希望他的財富受用能增長增廣,無諸障礙。如果能夠如此真實的迴向,這就是佈施之中最珍貴者,我們被搶奪的東西也不會浪費掉。
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生意人互相借錢的情形非常普遍,很多人因為債務沒有償還而痛苦萬般。這種情形應當好好思維,一方面要希望自己能還清債務,令內心喜悅,若是朋友有債務無法追回,也要教導他們業因果的道理,讓他們能得到寬慰。因為若是自己過去世真的沒有積欠他人債務,未來透過法律及各種關係,這些錢財還是可以拿回來。若是過去生中的債務所致,這些錢想盡辨法還是一樣無法要回來的,即便是對方心裏想著要還你也是沒辦法,因此對於這些事,自己的心裏不要生氣才是。
我們要瞭解如上的思維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能令自己的痛苦減低。若不是如此思維,當自己財物失去時,首先自己會產生失去錢財的痛苦,其後又產生生氣的痛苦,忿怒又會讓我們墮落地獄道之中,地獄道的痛苦大家想一想,有辦法忍受嗎?因此大家心裏不要感到痛苦,即便失去了很多錢財,自己的心裏還可以剩下菩提心。若是失去了菩提心,每天只想到自己失去的錢財,將來有一天阿彌陀佛想將你抓上去也是沒辦法。因為你一定還會掉到地獄去,為什麼呢?因為妳失去錢財之後,每天處於生氣的情況,最後就墮於地獄之中。
如果自己失掉了錢財之後,心裏面想這是我應當償還他的債務,不要產生忿怒。自己償還債務之後,也做了佈施,當此佈施波羅蜜圓滿之時,將來就會有善的果報。若是更進一步的想,遭到小偷比沒遭遇到好,因為透過這個過程使自己還清債務,又使自己圓滿佈施波羅蜜,因此要對這位小偷表示感謝。心裏面能夠這樣想,止息了自己的痛苦,也平息了他人的痛苦,不是很好嗎?以下要講解:
第十三個頌文
吾雖無有少過咎,他人竟來斷我頭;以悲心故彼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本頌文是說自己雖然沒有什麼過錯,也沒有去傷害他人,但是別人卻來傷害我,甚至要砍傷自己的頭,假如我們遭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當怎樣處理才好呢?這種情形或許是因為過去世我曾經殺過對方,所以今天他要來砍我殺我,那麼自己到底應不應該生氣呢?大家要看第十三頌好好想一想。要知道這是過去世自己的煩惱所造作的惡業,今天成熟所生的果報,若是自己生氣了還去報復他,那就失去了菩提心,也就是不僅身體失去了連同菩提心也一併的失去了。
如果不想讓自己的菩提心失去,在這種時刻應當要修習忍辱,因為身體只是一個物質體,物質體壞掉了沒什麼關係,最重要的是菩提心不能失去。若是自己的菩提心不失去的話,將來會有更好的投生之處,菩提心也會更加堅固。至於過去世我殺了他人,現在他來殺害我,這只是自己償還債務而已,因此面對這種情形要發願自己的債務能夠還清,也希望他人殺害自己的惡業,在未來不要成熟,能夠轉變成善業。要以這樣的慈心關愛之心來對待這個殺害者。
平常要再三再三的觀想這其中的意義,為什麼呢?因為若是明天、後天這種事情真實發生的話,自己能夠不生氣嗎?這就是平常要觀修的重要性。如果平時不觀修,真正碰到這種情形,自己馬上掏出槍來把對方幹掉了。若是自己被殺害了,連同自己的菩提心也失去了,那才是最吃虧的事,因此對第十三個頌文要好好的觀修。
一般而言,我們面對這種情形當然會生氣,認為這個盜賊死掉最好。但是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對於被殺害者及殺人的盜賊,我們都應該存有慈悲之心。要知道他們彼此會發生這種情形,都是由於前世的因果業力,若是沒有因果業力是不會碰在一起的。而且這個殺害者今生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他是沒有安樂可言,死亡之後還會墮到地獄道中,其痛苦更加強烈。而被他殺害者的親戚都會視他為仇敵,導致他走到那裏都覺得舉目無親,因此殺人者無論今生或來世都是很可悲的,我們應當對他常懷悲憫之心,而且要知道他們必定是有過去的因果業力關係所致。而對於這個死亡者,我們要想他因此清償了債務,並且迴向他未來能清償一切債務。這是我們對雙方都應當有的菩提心的觀想。 以下講第十四個頌文:
第十四個頌文
何者於吾生誹謗,雖廣宣揚遍三千;仍復吾以慈心故,讚彼德是佛子行。
這一項對娑婆世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進一步說在中心裏面亦是非常重要,在實修者之間更加重要。這一件事情看似微小,但是為什麼重要呢?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無論好聽或不好聽就像風一樣,其本質是空性,但是當它投入心中之時,卻會產生狂風巨浪,造成強烈的貪戀與瞋恨。譬如說有一個人罵了你不好聽的話,自己一怒之下拔槍就將他殺死了﹐之後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監獄中關了很多年,罰了很多錢,這些後果都可以從對方罵了自己一句話產生,就這麼簡單而已,要好好考量一下。
假如有一個人說自己不好,自己要想一想;他雖然說我不好,但是有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啊!所以他要怎麼講就怎麼講,自己要想想是不是有他人所說的過失。如果自己有這種過失,那別人說的話就是正確的,就好像是給自己下了一帖良藥一樣,是真正佛法的開示,自己應當感到喜悅而欣然接受之。如果自己沒有這種過失,那麼他所說的是假話,別人也不會再相信他,以後他就沒有朋友了,那是多麼可憐啊!所以他愛怎麼講隨便他吧!都沒有關係,自己的心不要動搖,要先想一想情況是如何才是。
當別人在講不好聽的話,自己要說這是內心剎時生滅的念頭所形成的,自己要立下誓言不要去講這樣的話。特別在密咒乘中,灌頂之後就只有密咒乘的聲音無別的誓句,而所傳出來的聲音是空性其本性無別的。若以為所傳出來的聲音是真實的,而對之產生貪怨憎恨,這是語言誓句的衰損,所以要瞭解聲音是空性的,不要受到它的影響,內心要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之中。
如果有人講了不好聽的話,自己聽了這些話之後要仔細想一想,也許是他嫉妒自己與某位朋友很要好,因此他希望分開大家,這就稱之為兩舌,或者是惡語。要知道這些都是來搗蛋的,使自己和睦相處的朋友彼此分開。若是造就這種惡業未來將會舉目無親,沒有什麼朋友。自己也不要去講這些不好聽的話,瞭解了這一點之後,大家應當要立下誓言,互相都能遵守,使內心能夠清靜。
特別是中心裏面的弟子,彼此之間東講西講,彼此反目成仇造成干擾,而不想留在中心,這種情形是經常發生的,這是有嚴重的過失。如果自己在中心裏面,碰到有人來挑撥是非時,應當這樣告訴他:我跟這個人其實也是好朋友,他的能力也不錯啊?好好的稱讚他一番,如果這些稱讚的話傳到他的耳朵了,他就會覺得不好意思。他會想到自己老是說別人的不對,現在對方還說自己的好話,他就不會再來興風作浪,大家就會更加團結。所以應該以慈心來稱讚他的功德,對大家說「我跟他也是好朋友,他應該不會如此來傷害我」的話,或表示「如果他傷害我的話也是無心之過」。
如此一來彼此之間的間隙過失就會逐漸地轉化成善意功德,如果別人老是說我們不好,而我們一直說對方的好話,聽到的人自己也會反省會改變,會更加的重視自己,這樣子大家的功德都會相互增加,而不是彼此的減損。以下講述第十五頌:
第十五個頌文
何者於眾集會中,揭吾隱私惡言向;於彼還生益友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如果在很多人集會的場合,對方跑來大吵一番,罵我們是大壞蛋,我們碰到這種情形一定會生氣。但是火冒三丈的時候,就應當要緣想菩提心,就應當要立刻警覺到危險的事情要發生了。因為別人對我們的惡言惡語,導致我們生氣,如果生氣了就會造成惡業,因此生氣才是我們真正的仇敵。所以在這種時刻一定要觀修菩提心,一定要下決心即使自己死亡,也不要對別人惡言相向,要修忍辱對治之。
當我們生氣時就好像生病了一樣,而修忍辱就好像開刀,能治好這個忿怒的痛。因此當別人對自己惡言相向,而自己能夠不為所動,這就像是開刀之後去除了病痛。因此對於這位傷害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感謝他,因為他就好像是一位大上師,大成就者,因為他的原因,使自己能調伏了生氣。所以我們要再三的立下誓言,不斷的修忍辱。平常就應當要如此練習,真的有一天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就能調伏生氣的心。若是平時不做練習,碰到真正的情況時,我們必然會火冒三丈。
以上這些內容要好好想一想,現在我所講的都是一些轉苦為樂的方法,那麼你們會想,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轉化痛苦為快樂呢?答案是可以的。運用這些方法必定能夠將過失轉化成功德。大家有空的時間,一定要把這些句子念誦一番,思維其中的意義。我自己已經念了十四、十五年之久,現在還是每天在念誦,並思維其中的意義。這個小冊子大家都有了,一定要好好重視它。
第十六個頌文
吾以如子養護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憐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猶如頌文所說到的情形有很多種,而這些情形在目前也經常發生,譬如說子女殺害自己的父母,或有人殺死自己的男女朋友或最親近的朋友。當發生這種情形時,自己應當想一想:自己是一個佛教徒,是學習過教法者,是學習遇菩提心的人。菩提心就是將痛苦轉變成快樂的方法。遇到這種情形時應當想:對方像是一個重病的患者一樣,陷於業力與煩惱之中,而不知道瞋恨與愚癡的嚴重,沒有辨法去做改變。就好像蓮花生大士所言「純粹的煩惱者一樣」也好像一位群醫都束手無策的垂死病人一樣。自己就應當對他產生強烈的悲心,去思維如何來利益他,希望他能去除貪戀、瞋恨、愚癡。
當我們如此觀修時,慈悲之心能增加百千倍,慈悲之力能增加百千倍,若能如此不斷的觀修,壓伏對方的瞋恨與愚癡。若是對方仍然未有絲毫的改變,自己的慈悲心也不要失去,自己要放輕鬆的修忍辱,那麼自己如同如意寶珠的菩提心會更加增長。即便是對方造作的惡業越來越多,也只會增長自己的菩提心而已。現代社會男女朋友分散的情況非常多,針對這個情況我們來考驗一下。假如是前業力結束所致,那當然是沒有辦法的事,但是第二種情況是因為自己內心煩惱熾盛所致,假如一個人內在菩提心的力量不足,那是無法壓伏自己內心的煩惱,由此之故,大部份的人都會陷於煩惱之中不由自主。當對方生氣之時,自己更應當生起慈心與悲心來面對,這樣子可以增強增廣自己的菩提心。
這樣的觀想方式,特別要用在非佛教徒身上,要把這種觀修方式用於不喜歡佛法,譭謗佛法的人身上。對於這些人更應當具有慈悲之心。應當如頌文所提到的,父母親對於重病的子女,會以更大的悲憫心來對待他。我們對待不喜歡佛法的人,更應當如此來做。菩提心就好像是火一樣,而這些顯現的情境就好像木材一般。火裏若加入更多的木材,只會讓火燃燒的更旺而已,並不命傷害火本身。以下講第十七個頌文:
第十七個頌文
與吾同等或下劣,雖懷傲慢屢欺淩;吾仍敬彼如上師,恒頂戴為佛子行。
這個頌文是說如果某人的才能或財富或許與我相等,甚至比我還要糟糕,但是卻經常的輕視我、欺負我。當自己遭遇到這種情形時應該好好想一想,對方這樣做是不是因為我自己恃才傲物,經常心懷憍慢而未曾察覺到呢?如果自己真有這種情形,那麼對方的做法可以說和醫生一樣,對治了自己的病症。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對方的能力也許更勝於自己。由於對方的做法而去除了自己的過失,對方可以說像自己的醫生或老師一樣,自己對他不但不應生氣,反而應當心懷感謝之心。以下講第十八個頌文:
第十八個頌文
恒受貧苦為人欺,復遭重病及魔侵;眾生諸苦己代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這個頌文提到的狀況是這樣子的,現在很多人來學習佛法,來修持菩提心。這時會聽到說學習佛法會令我們此世安樂,來世安樂綿延不盡,因此當我們學習佛法之後,就希望自己此世及來世能立刻得到安樂。但是這種情況並不一定會如預期般的出現。這是由於自己並無法瞭解過去世曾經造作了什麼業力因果?到底做了什麼壞事?以致於今生有了自己不能預期的痛苦、疾病、貧窮等。當發生這種情形要了知這是前世惡業窮盡的徵兆。我們看到有很多的上師善知識,他們或有重大疾病,或被囚於監獄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種情形就好像今天我們要遠行,但是自己還有很多債務未清償,難道債務未清就可以走了嗎?當然不是,這時必須要很快的還清債務。這些上師在成就前要迅速的除掉惡業就是同樣的原因。
因此當自己為病苦所纏時,要做如是的思維:一切眾生與我患同樣病症者非常多,病情比我更嚴重者數量更多,因此我當為他們代受。由於一切眾生過去都曾為我的父母之故,我願意承擔他們所受的痛苦,希望他們的疾病痛苦都能成熟在我身上,但願他們都能無病安樂。我們應當如是思維,以喜悅之心來修自他相換。
頌文中提到「無怯懦是佛子行」指的是心力要堅強,什麼是心力堅強呢?現在自己學習佛法,學習菩提心,但是卻遭遇到疾病、痛苦等諸多逆境。這個時候若是覺得教法沒什麼用,就是灰心失望的表現。若是瞭解因為修行佛法而導致逆緣生起,乃是債務清除的徵兆。若是丟棄了佛法,不要說債務不能清償,還會越積越多。這就好像因為生病之故需要吃藥,若是捨棄了藥,病怎麼會好呢?只會更加嚴重吧!
瞭解這一點之後,當逆境出現時,即便是面對死亡,應當要更珍惜菩提心,更珍惜佛法。菩提心是我們的戰友,是大力士,能去除一切障難,若能如此思維,會令菩提心增廣而去利益更多眾生。若認為這些教法沒有用,不能去除自己的逆境。這種想法是把佛法當成暫時的救度法門,目前有很多人都是抱持著這種心態來看佛法的。以這種標準來看,當佛法的修持不能解決我們目前的困難與痛苦,就認為佛法沒有用,這種想法並不是正確的。佛法教導我們要瞭解因果業力,所謂「欲知前世因,但看今世身」現在很多的因果業力都是上輩子造成的,若能瞭解這點之後更當努力的修持佛法。
接下來補充一點與十七頌相關的,上師在修法實修時,受到大家廣大的稱讚和供養,心裏就想說自己也要學習。但等到自己出家之後或真正實修之後,卻沒有受到別人的重視,也沒有收到多少供養。此時心裏就認為佛法實在沒有用處,還是丟棄算了。這樣的想法也是把佛法當成暫時救度的法門,會令我們得到暫時的利益而已。
自己能不能獲得眾人的愛敬,能不能受到廣大的供養,這與過去世是否曾經積聚福德資糧是有關係的,與現在是否修習佛法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像密勒日巴尊者,因為他非常的貧窮,所以受到非常多的欺負。很多的大成就者都不為人所知,所以也經常會遭遇這種情形。所以在實修佛法之時,不要介意別人是否重視我們,或輕視我們,只要自己的功德增長增廣,菩提心沒有失去,自己的如意寶珠還在的話,別人的輕視或重視都是空幻的,沒有什麼意義。對別人的輕視,不應當感到灰心,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教法丟棄掉。
佛法的修行者有時會有遭受到疾病,或是遇到魔鬼邪祟的干擾,這時要想到只有佛法僧三寶能救度自己,其他的人神都無法幫助我們。而後,要虔誠的念誦皈依文,念誦至尊度母的咒語,念誦時要以非常堅定的信念來做。對於邪祟要了知其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實體,是因為自己內心幻化而覺得害怕所致。其本性就如同虛空並不存在一樣,如此虔誠的念誦下去,不要害怕。
通常各種傷害干擾出現之時,也是罪障將要清淨的徵兆,這些可以看看密勒日巴的傳記。密勒日巴的神通很大,他所遭遇的狀況也很多,可以讓大家有所體悟。有很多人因為這些情形來問我,當面臨這些情況之時,要好好的念誦密勒日巴,至尊度母及觀音菩薩等儀軌咒語,只要能夠好好的念誦,這些問題就自然會消失掉。
平常大家就應好好的做觀修,心要串習成強烈的力量,如果告訴你要念誦至尊度母,結果只念誦一天,這樣不會產生強烈的力量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要能夠控制它,如果這面鏡子能觀想出本尊,當然魔鬼邪祟就不會出現,如果本尊不會出現,當然魔鬼邪祟就會出現,因為心只有一個,有這個就不會出現另一個,這就是為何要經常觀修,形成串習原因。前面講述的是面對逆境侵擾的情況,接下來十九頌是講如何面對順境:
第十九個頌文
美名四揚眾人敬,財物量等多聞天;然視世妙無實義,離憍慢是佛子行。
如果自己名傳四海,別人都說你是一位非常好的上師,或者認為你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或是你的財富受用富可敵國,自己應當想一想這些東西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能穩定自己的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世俗的財富、親友、地位、聲望、美名有何菁華存在呢?假如死亡之時,這些錢財沒有用來供養三寶,佈施貧窮,那只能說是浪費掉了,一點用處都沒有。有用處的,可以帶走的只有自己的菩提心,除此之外,世俗的錢財、親眷沒有實際的用處,這些死亡之後是不能帶走的。
假如平常能如此思維的話,就能將自己的心和世俗的財富受用分開。為什麼要分開呢?因為心若不與財物受用分開的話,死亡之時很難到極樂世界,因為心將財物受用抓得太緊所以就無法離開了。若瞭解到這些受用沒什麼用處,心就能離開這種執著,那要到極樂世界就很容易了。所以要瞭解到三界之中的東西是沒什麼菁華,不必對這些產生執著之心,這就是頌文所說「然視世妙無實義,離憍慢是佛子行」。
貪戀錢財名聲的過失有兩種;第一種情況是貪戀之心增廣之時,下輩子很難得到解脫。其次若對名利財富非常貪戀,免不了會生起強烈的嫉妒心。為什麼呢?因為自己擁有了名利財富之後,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發現對方的財富受用名聲都超過自己時,就免不了生氣。這就是家人朋友反目成仇的原因。看到別人安樂之時,自己卻反生痛苦,這都是因嫉妒之心而產生的。因為嫉妒會使我們的心越來越緊,最後把心捏死掉了。當看到別人痛苦時內心反而更加高興,這種情形發生時,就是自己福報很快要窮盡的徵兆。是以對名利財富不要產生貪戀之心,沒有貪戀心就不會有嫉妒心,要能夠瞭解世俗的名利財富並沒有實際的意義,就可以避免貪戀與嫉妒心的生起。以下講解第二十個頌文: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