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轉載自網路)
第二十七個頌文
欲享福善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於諸眾生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修忍辱的時候,首先要從自己的父母親開始修起,當他們為自己帶來辛苦、傷害、麻煩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說話、不要回答、不要有所反應。這是當自己生氣時要做的,如此一來,怒氣自然會消失不見。福善的受用與一般世間是不同的,世間的受用如汽車房子等,而福善的受用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譬如說今天有人來傷害自己,所以就發怒生氣了,如此一來自己的菩提心就破壞了,而造成菩提心衰損。要知道自己的受用就是菩提心,應當要生生世世努力來保護菩提心,一直到成佛之時,菩提心都還存在。
我們注意看有很多人,他們的財富受用、男女朋友都非常圓滿,這些都是前輩子修習菩提心的功效。由於過去生廣大的做各種佈施,所感得的果報。實際上一切世間的安樂,都是菩提心的受用。譬如有樹根才有樹幹,樹幹上多少葉子,葉子上有多少花朵,這一切都是從樹根而來,這個根就是菩提心。所以想要享有一切善的受用之佛子,應當要如何做才行呢?頌文中說「一切損害如寶藏」就是要將仇敵對自己的傷害觀為寶藏,自己在觀修佛法之時,如果有人來傷害我們,這時要依靠強大的慈心和悲心的力量,才能將自己的忿怒生氣調服。由於受到了傷害,在我們的心中瞋恨將會生起,而當瞋恨即將生起之時能夠將之制止,菩提心就會越來越強大,瞭解這個道理之後,就可以知道傷害自己的人其實是自己的大恩人。因為對方的生氣,竟然為自己帶來這麼大的好處,如果對方沒有生氣,自己的菩提心是無法快速增長的,因此甚至應當祈請對方以生氣來幫助自己的菩提心的修行。在每一次遭受到對方傷害之時,能夠一再的忍辱並且助長菩提心的修持,對於這種關係,佛陀可以說是完全瞭解的。
如果要去除一切痛苦的話就必須要修持忍辱,此時傷害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大恩人,他就好像寶藏一樣。為什麼說傷害自己的人就好像寶藏一樣呢?因為寶藏能夠帶給自己廣大的利益之故。對於傷害我們的人以及一切眾生,都應當捨棄怨恨,心不動搖的來修持忍辱,這就是頌文所說「於諸眾生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以上所說的是要受傷害之忍,另一種是安受痛苦之忍,特別是修行佛法的時候要瞭解這種情況。有時候心裏想著要修行佛法,會出現各種障礙,一下子又手痛、腳痛各種痛苦,又覺得太冷太熱等等,這些情況都要忍耐下來。要知道密勒日巴為了修行佛法什麼痛苦都忍耐下來了,我們這一點點輕微的痛苦,一定要忍下來。譬如想要睡覺的時候,會有非常昏沉的感覺,好像非睡不可,心裏要想想看,睡覺是很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的事,如果自己能在這一段時間多愈誦一百遍的六字大明咒,對自己以及其他眾生也都有利益,每天能夠少睡一點不是很好嗎?五個小時、六個小時,最多不要超過七個小時,自己要立下誓言最多不要超過七個小時的睡眠。這些忍受修行時的各種痛苦,即是安受痛苦之忍辱。
另外有一些需要忍耐的是什麼呢?就是對抽煙、喝酒以及毒品等惡習的抗拒。抽煙、喝酒之時能給自己帶來短暫的快樂,可是未來將會帶來更多的痛苦。不僅如此,每天抽一點煙就會浪費自己一些錢財,長久下來就浪費很多錢財,除此之外,抽煙在死亡之後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因此要堅決的立下誓言,不再吸煙、喝酒、吸毒等,要把這些誘惑全部都忍耐下來。別人辱駡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忍耐下來不要用惡口回罵;別人傷害我們的時候,不要想到報復,要能夠忍耐下來。這些都是小的忍耐,這麼多小的忍耐我們都可以做到。最重要的是當傷害來臨之時,要能夠讓菩提心不動搖不失去,這就是忍辱。
我們有時候會產生憤怒,有時會產生嫉妒,有時候會昏沉想要睡覺,這些都是傷害自他的情況,當這種情況來臨之時,一定要能夠忍耐,在各種情況之下要能守護自己的菩提心不使失去。為什麼要守護自己的菩提心呢?各位仔細想一想,我們現在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這輩子一定要用這個暇滿的人身來成就佛果,不要等到下輩子、下下輩子,不一定再有這個機會了,因此這輩子一定要好好守護自己的菩提心。
如果能觀看到心的本質,會發現苦也是空性,樂也是空性。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若是覺得某些世俗的事情讓自己很快樂,但這些快樂消失之後,將會帶來痛苦。若我們能捨棄苦與樂二邊,才能帶來真正得大樂,這才是究竟的快樂。
這種快樂必須證悟空性才能獲得,在證悟空性之時,瞭解一切都無實,既然一切都無實就沒有苦與樂的分別想法,這種超越苦與樂兩邊的安樂,才是究竟的安樂,而不像世俗的安樂,當其消失之後會產生痛苦。因此要知道空性的了悟才是最殊勝的。以下講第二十八個頌文:
第二十八個頌文
唯求自利小乘士,見勤猶如救頭燃;為利眾生功德源,發起精進佛子行。
小乘門的行人,由於見到三界輪迴的痛苦,而想要脫離這種痛苦,因此非常專心努力的修持禪定,這是他們努力的情形。可是我們卻發現他們要成佛十分困難,因為二乘行人走的是一條非常遙遠的路,他們只是想要做利益自己的事情。而我們要做的是利益遍滿虛空的一切有情,為此之故,我們更應當努力精進。小乘門的行人努力精進的程度,就好像一個人頭髮被火燒到那麼急於把他弄熄掉;而我們發了菩提心要利益遍滿虛空一切有情,更應當精進不已,即使是在搭車的時候,都應當念誦六字大明咒,做事的時候也要念「嗡瑪尼貝美吽」一定要讓心保持不渙散,如此的精進實修,這就是頌文所說的「為利眾生功德源,發起精進佛子行。」
大小二乘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小乘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念一百遍六字大明咒;而大乘是想著所有眾生都一起念一百遍六字大明咒,能如此觀想的話就等於一切眾生都念誦了一百遍六字大明咒,為什麼呢?因為眾生都是無我的。我們觀想無我的方式,都是觀想身是空的,心是空的,以這樣的方式來了悟無我,這種觀想方式其實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我們現在觀想一切眾生的心都是相同的無我,這樣的觀想方式就更好了。好像一滴滴水流到大海去以後,就成為大海而不是水滴,同樣的道理,當我心裏想到無數的眾生之時,眾生就好像大海一般無窮無盡,此時眾生的心如同大海的水一樣都是完全相同的。以如此的方式來觀想所有眾生都念誦一百遍六字大明咒,實際上就是每個眾生都念誦了一百遍六字大明咒。以如此的方式來念誦六字大明咒,才能產生真正強大的力量。因此不要只想到自己一個人,早上起來念皈依文時,也不要只想到我自己,要想到一切的眾生。
前面講到佈施、持戒、忍辱三種修持要恒常實修,這三者是令我們得到人身的主要原因。但是若要證得佛果的話,就要依賴禪定勝觀了,故第二十九頌言:
第二十九個頌文
已知具寂之勝觀,能盡摧滅諸煩惱;遠離無色界四處,修禪定是佛子行。
禪定是安止的意思。我們的心有很多煩惱,所以不能穩定,由於不同的執著之因,所以產生不同的煩惱混淆。當這種動搖及貪瞋等心念都停止下來之時就是安止。頌文中說「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就好像大海的水平穩之時,我們可以看到海水的樣子,但若在波浪濤天之時,我們是看不見海水的樣子的。同樣的道理,安止是指我們內心的貪瞋等念頭沒有浮現起來,各種的念頭停頓之時,這樣能夠真實的觀察到心的原來狀態,這就是勝觀。
前面說到安止是貪瞋等念頭未出現時,安住在止息之上。舉例來說,當仇敵在自己的面前出現之時,自己要想一想,這個仇敵過去也曾是自己的父母親,我怎麼可以對自己的父母親生氣呢?這個仇敵宿世以來也曾經幫助過我,能夠這樣想的話,憤怒就會降下來。
我們對子女有強烈的貪愛之心,因此若是有人去傷害自己的子女,我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憤怒。其實要知道這些子女親眷,在過去世也曾是自己的仇敵,這樣想一想,貪愛執著之心就會降下來。因此當我們對敵人不生憤怒之心,對子女親眷不生貪愛之心,而能以平等觀之的話,心就能夠止息。而為什麼說安止的心能盡除滅諸煩惱呢?當心處於寧靜止息之時,就好像天上沒有雲。也像海中波浪平靜的情形是一樣的。
我們所有的念頭都是從心中升起的,它本來就是心的一部份,而心與念頭是不可以分開的。若能夠使心安住在止息寧靜的狀態之下,就等於是去除了念頭,也就是滅除了一切煩惱。當沒有煩惱之時,貪瞋之心皆不起,所出現的就是心的本質,就看到心的原來面貌,這就是去除了愚癡。
我們因為沒有看到心的原來面貌,所以是處在愚癡之中,愚癡的狀況之下都認為有一個我存在。但是注意看看心裏面,有這個我存在嗎?其實並沒有。如果能看到心的本來面貌之時,就知道心是空性,心既然是空性,就不能說裏面有我,因為其中是無此、無彼亦無我,這就是空性的智慧。所以我不在這裏,那麼我究竟在哪裏呢?瞭解這個問題之後,就稱為勝觀,勝觀就是真實的見到無我,就是空性的智慧。
頌文中又提到「知己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四無色是講無色界的四種情形,其主要的執取就是認為一切皆無。有一種外道認為空就是全部都沒有,心中思維一切都沒有,若是有這種想法,將來會投生於無色界之中。內道佛教認為正法並不是無也不是實有,而是超越於有無兩邊,這是大手印的意義。現在我們在此也無法詳細解說大手印的意義,但是要瞭解在修大手印時,一定要具足內道的見地,若不能具足內道的見地,是不能成就佛果的,因此第三十個頌文提到:
第三十個頌文
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如果沒有大手印的智慧是不能夠成就佛果的,佛果是方便與智慧兩者結合在一起而成就的,而方便指的是大悲。這裏提到要離三輪,大家認為我是存在的,眾生是存在的,這一切都是有的。有我,有我要修的法以及要獲得的證悟,在一切過程中認為這三個專案都是真實存在的,這就是三輪。
若我們不認為心是真實的有,又因為心可以顯現萬法亦不認為心是無,所以心不可以說無,亦不可以說是有,離開心之有無二邊就是空性。這個空性是心之本質,但卻同時具有了知此空性的明覺。
很多外道認為這個世界是恒常的,是真實有的,但是內道佛教卻認為這個世界是空性,並非實有的。佛教認為心的本質是空性,但卻有一個能瞭解這個空性的部份稱之為自性明,若瞭解心的本質是空的話,就不會投生於色界之中,若瞭解心之自性為明的話,就不會投生於無色界之中。要知道心之本質是空、自性是明,就是佛的三身功德,一切諸佛都具備這三身的功德。
就佛的心而言,與眾生的心是相同的,只不過是眾生的心有煩惱混雜在一起,其餘並無差別,因為眾生執著於有我,不明了心的自性,因此要對眾生瘋子一般的行為表示悲憫。所謂眾生的心與佛心相同,就好像地球上所有不同的河流最後要匯歸大海一樣,河流雖有長短大小之不同,最後同流到大海之時,水卻變成一個而已。人雖有男女形象的差別,但是心的本質卻是完全相同的,絲毫沒有差別。佛與眾生同具心的空性,只是眾生不瞭解這一點而造成如瘋子般的混亂,對於眾生的混亂產生悲心,這就是方便。
因此經常對眾生修觀慈悲之心,智慧就會漸漸的顯露出來,之後就會到達佛地,這就是頌文所說「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心的實相若不解,就成為錯誤的認識,也是一種迷惑,迷惑就會產生煩惱,所以第三十一頌文就說:
第三十一個頌文
若不細察己遏失,以行者貌行非法;是故恒察己過失,斷除其是佛子行。
內心的煩惱必須要自己去看,自己仔細的檢討反省,就知道有沒有煩惱存在。當內心仍有疑惑存在,就是未看到實相的情形。當自己執著有一個實體,就會產生迷惑與煩惱,對於這一種情況,只要自己反省檢討,觀察內心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內心如果有做壞事等不好的念頭,只要看著自己的心就會知道,當自己的內心生起憤怒之時,只要看著自己的心就會瞭解,因此我們要經常反躬自省,觀察自己的內心。以下說第三十二頌:
第三十二個頌文
因惑說餘佛子過,令自違犯且退轉;己人大乘行者過,莫議論是佛子行。
現在到處都有上師,僧眾以及佛法的實修者,我們不應當任意批評這些實修者。如果出家人說另一個出家人的壞話,可是另一個出家人有很多弟子,有很多擁護他的人,如果你說了他的壞話,擁護他的人因此就信心退轉了,這種信心退轉的情形,是說了壞話的人造成的。有時候說別人壞處是因為自己的嫉妒,如果說別人的過失,只會減損自己的功德,吃虧的還是自己。因為當說他人過失之時,內心的憤怒會令菩提心退失,所以對於別人的過失是不需要去批評的。
特別是大乘菩薩他們所做的行為,我們是不容易瞭解的,況且我們也不知道誰是菩薩,因此我們自己要立下誓言,不要以惡口去批評別人。其次如果有別人來告訴自己「某某人做了什麼壞事」對於這些話不要把它當作是真的,也不要執著為實體。以下講第三十三頌:
第三十三個頌文
貪圖利敬互爭執,令聞思修業退轉;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由於對方是我的朋友,我的功德主,因此就告訴他我最好,別人不好。這是為了名聞利養而發生爭執,這種爭吵是非常不好的,別人也會因為聽了這樣的說法,而對某些上師喪失了信心,這是對聽聞者製造了障礙。其次自己是一個實修者,自己經常觀修菩提心,現在菩提心中產生了這個好那個不好的念頭,就造成了觀修的退轉。因此可以說是造成了聽聞者及觀修兩方面的障礙。
所以當我們聽到了說這裏不好那裏不好的時候,要能夠生起兩邊都好的想法,應當安住在平等舍中,沒有你好他不好的差別相。其次講第三十四頌:
第三十四個頌文
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之行儀;故於他人所不悅,斷惡言是佛子行。
粗言惡語絕對不要講,當一個人在憤怒之時,即便是說出要利益他人的話,也變成不中聽,當別人聽了不好聽的話,他的心就會很生氣。譬如說有人生病了發牢騷,我們如果對他說「別不聽話,趕快吃藥」的催促語,雖然目的是為了利益病人,對方聽了也會不高興。但是如果我們以慈祥的話請他「好好照顧自己,趕快吃藥身體才會好」對方聽了就會很高興的服藥。
因此一定要讓自己經常保持在正念正知的狀況之下,斷除惡言惡語。特別是在生氣之時一定要斷除言語,因為生氣之時,雖然是出於慈悲之心要利益他人,可是所說出的言語會令對方產生不悅。所以生氣之時要想一想對方也是自己的父母,應當修習忍辱,不要說出不悅耳的話,這就是「斷惡言是佛子行」。
如果就善業惡業來看,我們本來是一個實修者,當我們對一個人生氣之時,對他的菩提心就失去了。當我們因生氣而對一個人惡言惡語之時,臉色變黑了,因此要瞭解生氣就是毒藥,它會導致不善業。無論對方做了什麼事情,我們都要慢慢的說,不要以憤怒之心來表達。如果我們以惡言來批評別人,那就是造做了惡業,可是如果把對方當成好朋友,以和悅之心和他說明,那就是一種善業。以下講第三十五頌:
第三十五個頌文
煩惱串習則難治,士執念知對治劍;貪等煩惱初萌時,即剷除是佛子行。
當煩惱出現之時,如果不管它讓它逐漸茁壯,將來要對治它就沒辦法,因此要以正念正知的寶劍來面對它。譬如說當有人來傷害自己的時候,自己的心裏立刻會憤怒生氣,可是當生氣一出現時,就要以正念正知察覺到自己已經生氣了,生氣是最壞的,在這種正念正知之下立刻把生氣壓下來消滅掉。
因此正念正知就好像寶劍一樣,而憤怒生氣就好像仇敵,當仇敵一出現,就要以寶劍立刻消滅他。如果沒有立刻將仇敵消滅的話,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同理當憤怒一次兩次的在心中升起之時,沒有以正念去對治它,憤怒在心中不斷的累積,終將和對方產生嚴重的衝突,因此當煩惱一出現之時,就應當立刻將之消滅。以下講第三十六個頌文:
第三十六個頌文
總之何處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恒具正念與正知,成辦利他佛子行。
總而言之,無論任何時候在行住坐臥之中,一定要經常看著自己的心,要清楚知道現在我在做什麼事情,現在我心裏在想些什麼,煩惱升起之時要立刻將它去除掉,要以正念正知使煩惱去除乾淨。要對三寶有信心,對眾生有慈悲之心,對於嫉妒憤怒等不善之念,要每天都能將之清除乾淨,每天都要以正知清除不善,純粹行於善業之道,並且要將善根廣大的做迴向,來利益一切眾生。
當自己走在路上之時,要能好好的幫助眾生,要想到每個人都是好的,經常對別人講好聽的話,對於路上往來的行人,要將他們看成自己的父親母親一般,以這樣的方法不斷的利益一切眾生。以下講第三十七個頌文:
第三十七個頌文
如是勤修所生善,為除無邊眾生苦;悉以三輪清淨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我們以身語意不斷的做無量的善行,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就是希望所有的眾生能夠遠離痛苦,到達究竟的佛陀果位。特別應當以三輪清淨的智慧,在了知一切眾生都是佛的情況之下,將善根迴向給眾生能證得菩提果位。
無著賢在最後的結行頌文提到,以上所講述的內容,與佛陀所開示的教言論典意義都是相同的,但是我將他們開示的菁華集攝在一起,歸納成這三十七個頌文。頌文又提到自己是沒有什麼功德能力,但是由於心中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才做了這個歸納集攝,如果做的不好的話,要向諸佛菩薩請求寬恕。
就無著賢菩薩而言,其實他真實是佛,因此我們能夠依此教言來實修的話,將會產生廣大的利益。這裏面的內容,我們即使以一年的時間來學習,也無法學習窮盡,有關於它的解釋,在臺灣也已經有出版了,所以大家應當要經常讀誦學習,必定能產生功德利益,因為佛陀所說的教言全部都包括在這裏面。
未來大家也可以在其他的上師面前,再次領受這個教法,廣大的來做學習,如此一來就會越來越進步。我個人期望大家能夠在這個教法上能多努力,未來我們也許還有機會能在這個中心再次的來學習,我也祈願未來能夠與大家一起迅速的成就佛果,最後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全文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