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轉載自網路)

 

 



 第二十個頌文
倘若未伏內瞋敵,外敵雖伏旋增盛;故應速興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沒有調伏自己內在瞋恨的仇敵,外在的仇敵就會越來越多。最初可能只有五個、十個,最後整個村子都變成自己的敵人,這是因為瞋恨心的力量很強烈,導致敵人不斷的增加所致。瞋恨的時候,就好像腳被刺到一樣,痛苦的是自己。我們看看無論是男女朋友之間,或是父母對子女也一樣,當對方生氣之時,都是板著一張棺材臉,非常不好看。而在對方生氣時,無論講什麼好聽的話,他都聽不進去。生氣本身就是痛苦,所以生氣者自然會產生痛苦。
 
  有些當父母親的人在生氣時。子女都不敢靠近。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父親臭箸一張臉,當然不敢接近了。而當父親的也經常會想怎麼子女都不喜歡自己,不願接近自己,老是往外跑,其實是自己經常生氣所造成的。這就是憤怒所帶來的過失,會使外面的敵人不斯增加。因此憤怒首先讓自己陷於痛苦之中,其次讓周圍的人不喜歡自己,最後於來世會墮入地獄之中。因此敵人只有一個,就是憤怒之心,而對治憤怒之心的方法就是慈悲。
 
  慈悲心的位置,憤怒是不能夠生的,相對的憤怒的位置,慈悲心也不能坐下去。就好像這一張椅子,只能坐得下一個人,慈悲與憤怒是不會並存的,所以要好好的修習慈悲之心,將憤怒去除掉。
 
  過去有一個僧人因為常在瞋恨之中,別人怎麼開導他也沒什麼效果,因此他經常在夢中看到殺人放火等情形,後來經過上師教導他修習菩提心,才逐漸平息這種痛苦。要知道地獄即是由瞋恨所幻化成的具體形象,瞋恨心是無形的,而地獄卻是有形的具體形象。心懷瞋恨的人,即使在作夢也是看到打打殺殺,開槍射擊之情況,那位僧人經由不斷修習菩提心之後,他夢中的打殺情形才漸漸的消失掉。
 
  這個世界的情形也是如此,一個很容易發脾氣的人,本來住臺北沒什麼朋友,因為他把每個人都得罪光了。搬到台中去還是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最後還是只有繼續搬家。這是因為敵人只有一個,就是內心的憤怒,如果調伏了憤怒,就不會有外在的敵人。因此忍辱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佛說忍辱能令一切仇敵都變成朋友。而一個人若經常生氣,朋友也會變成仇敵。
 
  一個經常修忍辱的人,四周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夢境中所出現的也都是和悅相處的情況,這樣的人死亡之後,當然會到極樂淨土之中,因為極樂淨土之中大家都是和悅相處的。一個生氣的人為什麼會投生於地獄之中呢?因為地獄中每個人都是仇敵,看到對方都先將對方殺死掉。因此菩提心所化成的具體形象就是極樂淨土,而瞋恨心化成的具體形象就是地獄。
 
  知道了這種情況之後,每一個人都應當立下誓言,就是生氣的時候。無論是夫婦或男女朋友,當自己生氣之時一定不要說話,等到這個脾氣過了之後,再來做解釋,將事情的經過及自己的看法讓對方知道,這樣就可以避免很多困擾。
 
  頌文中為什麼說要「速興慈悲軍」呢?這個慈悲軍就是指慈悲的觀想不是一次兩次就可以,而是要像軍隊那麼多數量,要一再的觀修。譬如說在一個家庭之中,經常會生氣的話要這樣憶想,從無始輪迴以來,每一個眾生都曾為我的父母親,所以大家能夠在同一個家庭之中,這個因緣是十分難得的,所以實在不需要生氣。並且要想想生氣的果報未來將生於地獄之中。如果這樣想的話就會對生氣產生後悔之心,而去除掉憤怒。
 
  要知道死亡是無常的,大家能夠再相處多久並不知道,在死亡無常還沒降臨之前,不曉得能夠有幾天共同生活在一起,更應該喜悅快樂的共同生活。如果對方來傷害我們,就應當修忍辱之心,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優缺點過失,這些過失都很微小,其實沒有關係。自己應當去找對方的好處,多想對方的優點,能夠經常這樣子思維的話,生氣就會減少而能互相照顧。
 
  我們應當經常思維外在環境中所有的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親,因此看到外面一個一個的眾生,就好像一次又一次的看到自己的父母親一樣,自己內心的慈心與悲心,當然會一次、兩次、三次,再三再三的加強。這就好像如意寶珠累積的越來越多,內心就充滿了關懷之情。由於心的意識是剎那累積的,所以慈悲之心也可以一點一滴積聚。外在的世界也是由"微塵"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現在科學家們對於心是否如外器世界,也是如細塵般的一點一滴累積而來,仍有些爭議。但是無論如何,大家都要去憶想朋友的好處,反之若經常想著對方的缺點,總有一天會大吵一頓的。
 
  這裏面的內容都有適合每一個人學習的部分,如果一個人的瞋恨之心非常強烈的話,要好好把頌文看一看並思維其中的意義。聽過之後要思維,思維後實修,就是聞思修的程式。現在各位來聽我講解,這就是聞,之後要想一想生氣有什麼好處嗎?它的害處是什麼?仔細想一想。接下來要觀修,想一想如果生氣之時自己要如何處理?在未生氣之前就要先仿真練習。
 
  其實憤怒只是像一陣風一樣,是沒有實體的。這個時候要好好祈請上師,片刻之後,怒氣就馬上消失不見了。故經由聞思修之後,對生氣不會產生恐懼。因為當他出現之時,只要冷靜一下他就消失不見了,只要我們經常的聞思修,很快就會發現效果出現。以下講第二十一頌:

 

 

 

第二十一個頌文

 

一切妙欲如鹹水,任己受用渴轉增;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捨卻是佛子行。

 

 

 

  我們所貪欲的對境有五種,眼睛喜歡看美好的對境;耳朵喜歡聽美好的聲音;鼻子喜歡聞芳香的味道;舌頭喜歡嘗美妙的滋味;身體喜歡穿柔軟的衣服。但是每個人貪著的傾向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吃山珍海味,但是衣服粗糙一點沒有關係;有人要穿高貴質料的衣服,食物卻馬馬虎虎,所以每個人的習慣不一樣。甚至出家的上師也會有貪著名聲,雖然有些上師能力不錯,修法也不錯,但是卻認為一定要名聲遠播才舒服,這些都一樣是貪戀之心。

 

  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之故,所以就有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為貪戀的對象。這些貪戀的物件有用嗎?實際上一點用處也沒有,在貪戀之中,自己的菩提心就沉沒在裏面。當我們身體還在時,會覺得色聲香味觸這些五欲妙樂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五妙欲是人的主觀需求而不是實體。譬如說食物,某甲喜歡吃的,另一個人卻不喜歡,所以食物本身並不存在美味的本質,五妙欲的享樂,都是隨個人不同的習慣而有愛好的差別而已。

 

  當我們實修之時,要挑自己貪戀之心最重的對境來觀修,實修時要分辨對這些東西的貪戀之心,會造成何種痛苦與過失?如果沒有這種貪戀,會產生何種利益。有些人吃飯時一定要吃肉,不吃肉就好像沒吃飯一樣,有些人喜歡喝酒,有酒喝什麼食物都好,如果沒喝酒,就是山珍海味放在前面也沒有興趣。這種時候要想一想,為了要吃這些東西要花多少錢呢?這些飲食的執著都是虛假無實義的。

 

  實際上能使自己吃飽的就是好的食物,能使自己保暖的就是好的衣服,除此之外,我們看到大人喝酒,小孩子買珍貴的衣服,耗費多少的錢財。這些錢財若是佈施給窮人乞丐,那該有多好啊。自己把它白白浪費掉了,此世消耗了自己的福報,來世由於貪戀的緣故當四大分離之時,身體已經無法持有任何東西,只剩內心的貪著,必然會墮於鬼道之中,這些痛苦都是由於貪戀五欲而有的,還有一些貪戀的過患是我們沒看到的。

 

  要瞭解世俗的貪戀享樂是虛幻不實的,對於衣服食物這些受用不要有貪戀之心。若沒有貪戀之心,什麼衣服食物其實都足夠自己受用的了。我們看了很多人,因為強烈的貪戀喝酒而死亡,或因此開刀,抽煙也有相同的狀況產生,對於這些不好的受用,要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就先把它斷除掉,如果習慣已經養成了,只會越陷越深而已。若養成了習慣,就要如今天所說來觀想;貪戀它有什麼壞處?不貪戀有什麼好處?此生有什麼壞處?來生有什麼壞處?如果能如此觀想,此生來生都能得到安樂。

 

  中心的弟子對我個人可以說非常喜歡,究其原因是源於對三寶有虔誠的信念。並不是因為我個人修持很好,也不是因為我的功德學問很好,而是由於各位自己有福報並信三寶所致。除了有虔敬的信心之外,大家也給我很多供養與協助,因此我經常想要如何來幫助大家,所以就印了佛子行三十七頌這部小冊子,給大家結緣,其實我常駐在中心裏面,也不會有很大的用處,我的責任就是將菩提心講給大家聽,聽完之後大家來做實修,最後產生實修的利益。如此一來,我盡到自己的責任,大家得到實際的效果,這才是相互關懷的做法。如果大家對我非常喜愛,又供養我很多錢財,可是對於我所教導的菩提心實修,卻又不願意去做的話,那我們雙方是相互傷害。就我自己而言有嚴重的過失,而對大家來說,每個人手中空空的,手裏都沒有錢財了,這不是嚴重的傷害嗎?我從很遙遠的地方來,大家也都從不同的地方而來,能夠在這裏講授這個菩提心的實修,機緣是十分的難得,千萬不要浪費我和大家的時間。

 

  各位今天能夠來做三十七佛子行的實修,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佛陀所說的教言,全部都濃縮於此,故應當經常來念誦,迴向發願於一切的眾生。發願的時候,不要只想到臺灣這個地區,應該遍及於整個世界,希望人與非人及一切眾生,心裏都能產生慈心及悲心,當我們如此做迴向的時候,大家都能夠得到利益。

 

  念誦的時候,要觀想自己本身就是觀世音菩薩,一邊念誦一邊思維觀世音菩薩把慈心悲心給了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的內心都能產生慈心與悲心。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眾生都有慈心與悲心,那世界不就大同了嗎?如果世界上的眾生心中沒有慈悲心的話,即使黃金能從天上掉下來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我們要恒常的念誦六字大明咒、念誦觀世音菩薩,如此不斷的觀修。

 

  因為上述的原因,所以我才印了三十七佛子行這個小冊子給大家,我到世界各地都是這樣做,中心也應當讓這本小冊子廣為流通,如果中心能這樣做的話,我個人會感到非常喜悅。要知道這本小冊子就是我,將來我捨報了,我就是這本小冊子,各位看到書也就是看到我本人,這中間是沒有差別的。各位應當經常的讀誦這本書,讀誦之時也要想到教法的流通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是中心能夠使教法流通,中心的工作人員都是大菩薩的化身,中心的功德主也都是菩薩的示現。大家應當要感念他們的功德,不要任意的搗蛋批評。

 

  我每一年都會來講授這本小冊子,只要大家願意聽,又能實修菩提心的話,來講解頌文的內容就是我的責任,如此一來我盡自己的責任,大家又都能實修,這不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嗎?以下念誦六字大明咒迴向文,結束第三座的教授。

 

 

 

第二十二個頌文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知己當於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我們的心裏面存有很多善的念頭與惡的念頭,善的念頭如菩提心,惡的念頭如無明煩惱等,可是這兩種都只是念頭而已。在輪迴中出現許多顯現,譬如說衣服、食物及五妙欲等等,當我們對這些輪迴中的安樂事物產生貪戀之心時,就會想要這一切的東西。可是去要的這個是我們的心嗎?不是的。這是因為我們有身體,這身體需要衣服及食物,至於我們的心,它其實什麼都不要。

 

  一切好壞的景象都會在心中出現。然而心的本質是什麼呢?心的本質如同虛空一般,雖然心中會出現善與惡的諸種念頭,可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念頭放開掉的話,心就呈顯出虛空般的情境,所有好壞的事情都不見了,這時心是多麼的快樂啊!如果能夠如此觀修,就能夠讓心達到無苦的安樂之境。

 

  舉例來說吧!當自己看到一朵花時,想這一朵花是多麼的漂亮美好啊!此時心中就產生執持的想法,也就在這裏產生痛苦之因。看到花時想到這朵花是多麼的美好,但是美好只是在內心呈現出來的情況而已,根本是無實的。當我們看到一朵花,覺得這朵花十分美好,這個美好是花本身呈現出來的嗎?其實美好是我們心中所做的分辨,若是能將這些分辨的念頭丟掉的話,那該有多好啊!我們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紛擾的念頭,不斷的召來更多的想法,所以就引來更多的痛苦。譬如說家裏面有人死了,心裏就會想說:哎呀!他是我的父親,或是她是我的母親,我們在一起住了幾年,又想到過去的各種情事,心裏的痛苦就逐漸的產生了。但是仔細想一想,不只是如此,所有的生命都是如此,因此不用去想這些必然會發生的事,不就沒有痛苦了嗎?接下來講第二十三頌:

 

 

 

第二十三個頌文

 

會遇悅意之境時,應觀猶如夏時虹;雖現美妙然無實,捨貪著是佛子行。

 

 

 

  悅意的對境有很多種,色聲香味觸等等皆是。譬如說男女在年輕之時,他們的形體都很好看,可是到老時就會變醜,但這都是同樣一個人啊!因此可見所顯的美麗型態是不可信賴,不堅固不穩定的。色聲香味觸等對境問題都是如此,好像食物我們覺得它有好吃或不好吃的問題,但是吃下去之後,最後出來的情形是一樣的,因此好不好吃的分別是不可信賴的。衣服也是如此,我們喜歡貴的衣服,好的衣服,同時卻對這些貴的衣服產生慳吝之心,又因此而非常小心謹慎,這就是所說「捨貪著是佛子行」的意義。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快樂與痛苦,但是如果對此產生強大的執著,當快樂消失之時,就會感到強烈的痛苦。以下講如何看待痛苦的情況。

 

 

 

第二十四個頌文

 

諸苦如夢中喪子,妄執實有極憂惱;是故會遇違緣時,視為幻象佛子行。

 

 

 

  譬如有人非常喜歡吃美味的食物,當他吃到普通的食物之時,就會感到極為不舒服。但是如果一個人平時不對食物有強烈的分別之心,對美食及普通食物都能受用的話,就不會有這些痛苦。同樣的道理,我們與自己的父親、母親、朋友經常的相處在一起,也會因此而產生分離時的痛苦,這些因失去而產生的痛苦,其本質都是一樣的。

 

  所謂的痛苦其實是心不平順,但是造成心混亂的根源卻有很多差別。有些人因為沒有錢財而痛苦,有些人因為沒有朋友而痛苦,有人因為強烈的嫉妒而痛苦。這些痛苦的情形雖有各種差別,但是其內心混亂不平的特質來看,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故知苦實在只有一個。

 

  但是苦的感受是會變化的,如果有人現在父親死掉了,因此覺得非常痛苦,當此痛苦之時,以前不同的痛苦卻因而消失掉了。而現在這種喪父的痛苦,在幾個月之後也同樣會不見了。所以頌文說「諸苦猶如夢子死」好像在夢中自己的兒子死了,醒來之後這個夢不見了,也就沒有其中的痛苦了。所以要瞭解到,苦其實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想法,既然只是內心的一種想法,它就不是恒常不變的,它是空性而非實體。若不要將痛苦執著為實體的話,痛苦就會消失掉。就好像夢中喪子這樣不實的情況罷了。

 

  但是如果對於自己的痛苦非常的執著,認為這個痛苦是真實的,痛苦就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受不了就自殺了,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是會發生的。因此不要將痛苦執著為一個實體,要知道它是空性,是虛幻不實的。如果遇到違緣之時,要想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他們與我有同樣的遭遇,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碰到這種難處,同時也不要把遭遇到的痛苦視為真實,要了知其為虛幻不實的,能如此來做的話,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為什麼當自己的父母親眷子女死亡之時,會產生很大的痛苦呢?那是因為他們平常都是自己最關愛的對象,所以當失去他們時會產生痛苦。因此這個痛苦最初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對某一種對境的執著貪愛,當它消失不見之時,自然就產生痛苦。與其讓自己陷於痛苦之中,不如讓心去執著另一個替代的物件,在這種時候想一想阿彌陀佛,想一想極樂淨土。不要去想他已經死亡,而是想他已經到了觀世音菩薩的淨土,已經到了阿彌陀佛的淨土,在此狀況下我們來念誦阿彌陀佛。若是能夠這樣想的話,可以產生很大的利益,若是心裏一直想著對方已經死亡,而產生很大的執著,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以下講第二十五頌:

 

 

 

第二十五個頌文

 

欲證菩提身尚捨,何況一切身外物;不望回報與異熟,佈施即是佛子行。

 

 

 

  過去諸佛在行菩薩道時,都能夠以自己的手腳身體,肝腦塗地的做佈施。現在尼泊爾的捨身餵虎塔,可以看到佛陀能夠對一切的物件,來做無畏的佈施。但是我們能夠如此嗎?以目前狀況來說是不行的,我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錢財物品都有強烈的我執,認為這是我的東西。這種想法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傷害,一般來講""是很沉重的東西,如果想要減輕自己的負擔,就必須要學習佈施,這就是佈施的廣大利益。佈施有三種狀況,以及佈施的四種說法。三種的佈施的情況如下所述。我們對貧窮的人給予食物、衣服這是一種佈施,但是假如自己沒有錢財物品的話,可以給他什麼呢?這時可以給他教法,自己常常觀修菩提心,念誦六字大明咒,思維能讓對方得到利益,這也是一種佈施。

 

  因此自己的衣服食物等受用,只要少少的夠用就可以了,心中要恒常想著對眾生有所利益。平時要佈施給乞丐貧窮,甚至於把自己的食物施給狗或雞,當這樣佈施時,心裏要想這是給自己的父母,因為眾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親。而給予時不要想著今天我給他一點點,明天他會給我更多,不要生起回報的想法,以上說的是財施與法施兩部分。供養三寶,供養上師僧團,供養中心這些都是供養,如果能夠供養中心一點錢財,而讓中心持續很多年,在此期間大家都能做佛法的實修,這個利益不是非常廣大嗎?這些都是大家應當學習的。

 

  其次是無畏施,譬如說鳥、雞、魚等動物被抓住之後,即將面臨死亡,我們救了它把它放掉讓它活命,這是無畏的救度施。這種佈施未來會感得長壽的果報,而如果是佈施錢財物品的話,未來將會感得財富廣大的果報。我們看到有些人財富非常富裕,權勢非常廣大,這都是生生世世佈施貧窮乞丐,經常供養三寶物品所感召的果報。

 

  身為父母的人,當然要給自己的子女衣服,食物並送他們去上學,要花費非常多的錢財。於是很多人這樣想,這些都是冤親債主。但實際上應當這樣想,無論是自己的家人或外面的人,都是自己的父母親,因此我們是將各種受用供養給了自己的父母親,而不是給了冤親債主,應該用這樣的想法把受用給予家中子女或外面的人。

 

  又譬如說國家為我們蓋了一些房子,開闢道路及土地,為此我們要支付一切費用,有時心中會捨不得付錢,就產生吝惜之心,這種心是最壞的。為了消除這種慳吝之心,就要學習佈施。對於政府所建設的道路,學校旅館等,我們要想有了這些建設之後,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幫助了社會每一個人,所以我們給予錢財等於是幫助了社會大眾。能夠這樣想也是一種佈施,這種佈施的成效利益也是很廣大的。

 

  房子要支付費用,當要給錢時心裏非常痛苦,這種捨不得的心就是吝惜之心,當此心越來越嚴重時,它的後果是什麼呢?後果就是會墮入鬼道之中。因此我們不要存著不想給又不得不給的痛苦,我們心中要想著我要給予,而且應當要給,能夠這樣想就是一種廣大的佈施。

 

  又譬如說大家看這個電怎麼來的?這是人民百姓付了錢方可能會有電。飛機也是大家付了錢,才會有飛機公司,工廠,老百姓才有飛機可以用,這不是老百姓得到利益嗎?因為許多人付錢,之後由大家共同得到利益,能夠有這種想法,就能產生強烈的給予之心,對於應該要支付的費用也就很樂意付出。所以在買機票時要知道,如果大家都付錢來買的話,飛機就越來越多,同樣的每個人都支付汽車的費用,汽車也越來越好。馬路也一樣,因為有以前的人支付費用,所以馬路修得越來越好;以後的人又支付費用,馬路就更好了。能夠這樣想的話,想給予的念頭就越來越強,就能夠消除慳吝之心。

 

  我們也應當做身的佈施,所謂身的佈施是指什麼呢?例如大家都在公家機關或私人行號中上班,上班時就是用身體做許多事情,如果用身體很認真做事的話,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老闆的事業就會越來越發展,因此在工作時要想到老闆就像是自己的父母親一樣,做事就好像在承事奉養父母,老闆給的錢財,就好像父母給了我東西一樣。上輩子父母親給了我衣服食物,這輩子父母親變成我的老闆,又繼續給我錢財,這真是廣大的恩德。所以心裏不要想錢不夠,我還要更多才滿足。

 

  那麼當老闆的人要有什麼想法呢?老闆心裏要想著這些部屬來辦事情,就好像是自己的子女一樣,要好好的照顧他們,想一想平日照顧自己子女的情形。老闆和員工都能這樣的想的話,就能和睦相處,工作起來就會非常愉快,彼此都能獲得利益。以下要講第二十六個頌文:

 

 

 

第二十六個頌文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行利他成笑柄;是故無世間希求,守護戒是佛子行。

 

 

 

  六度波羅蜜的第二項是持戒,戒律有很多種類,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戒律。這是一種規矩,這些規矩能使自己內心喜悅,不會傷害他人,且能互相幫助,互相利益。國家有其規矩,就是各種法律,一個人如果違反了法律之後要被關到監獄裏面去,此時不要說如何去幫助他人,連自己救自己都有困難了。其結果不是被槍斃就是要關好幾年,由此可知道守護規矩的重要。

 

  各位都很喜歡佛法,而學習佛法的規矩是什麼呢?就是要斷除十不善業,不要去做殺生,偷盜、飲酒等事,能夠好好的把這些規矩做好,就是守護戒律。在家人在家庭中,彼此間也有規矩,這個規矩就是不要傷害他人。家中的成員彼此都沒有傷害對方的心,就沒有這麼多爭吵,大家都能和睦相處,內心就能非常愉快,這是在家人的戒律。

 

  家庭之中父母與子女也有規矩存在,父母應當要好好開導教育子女,讓他們瞭解何者當做,何者不當做。子女的規矩應當好好聽從長輩的教導,好好的學習。等到長大一點,父母應當把子女送到學校中就學,使他得到更好的教育。

 

  男女朋友之間也有規矩,首先彼此要互相觀察與瞭解,自己要想一想,我對他的愛有多少,如果發現自己對對方的愛與關懷實在很豐富的話,就可以立下誓言相互承諾;在沒有死亡之前恒常住在一起。若能夠如此立下誓言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夫妻的形式。若只有幾個月的相處,沒有仔細分析覺得對方非常的好,之後又分開,看到另一個對象又覺得非常好,如此換來換去的話,下輩子會失去人身。如果不能得到人身,接下來的痛苦就會接踵而來,這是非常嚴重的事。而這些痛苦從何而來呢?就是因為不斷的更換伴侶,破壞原先的承諾所致。

 

  因此男女朋友之間首先一定要觀察分析,這裏所說的並不是觀察分析其外貌,而是要瞭解對方的內心是如何的。對方是不是相信因果業力,內心是不是誠實。若只是觀察其外貌,是不可靠的,若能夠知道對方的內心是如何,未來才會有美好的結局。以上所說的是攝律儀戒的部份。

 

  其次要講攝善法戒的部份,我們做世間的事情有其規矩的,而為了下一生的利益來學習佛法,也有學習佛法的規矩。譬如說規定自己早上要做頂禮課誦等,當別人在休息之時,自己仍然把佛法放在心裡,努力的做實修,念誦一百遍的六字大明咒等事,這些都是戒律。因此要了解戒律不是拿來跟外面的人爭吵的,乃是要用來守護自己的部份,這就是攝善法戒。自己守護戒律就好像說,這是不善業故我不當為,這是善業我當努力去做,為什麼善業一定要做呢?因為如果現在不做善業,未來會產生很多痛苦的,如果現在聽任自己昏沉,懈怠地睡眠,未來的痛苦情況會很多,這就是攝善法戒。

 

  菩薩戒的三種內容首先是攝律儀戒,其次是攝善法戒,第三是饒益有情戒。為什麼要饒益有情呢?首先要想到自己是一個修行者,修行者的工作就是要利益眾生,自己的身體要像服侍父母親一樣的為眾生服務;語言要念誦瑪尼咒,念誦咒語經典,教導眾生因果業力,若是口中講得很好聽,但心中卻對某些人懷有怨恨,那就不符合菩薩戒律的精神了。心中要想說這些人都像是自己的父母親一樣,我不應當對他們生氣,應當要好好的利益他們。當自己生氣之時,就要想怎麼可以對父母親生氣呢?因此就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個約束就是戒律。

 

  饒益有情戒就是每天都約束自己廣大的去利益一切眾生,每天至少要提醒自己一百遍要去利益一切眾生,要這樣子的努力才可稱之為饒益有情戒。以下講第二十七個頌文: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