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雜誌:希阿榮博堪布:現在的人大多對死亡一無所知
希阿榮博堪布著有《次第花開》《寂靜之道》《生命這齣戲》《透過佛法看世界》。 圖片來自菩提洲www.ptz.cc
人物:您希望以怎樣的方式離開人世?
希阿榮博堪布:我希望到時候不要干擾到別人,至少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或帶來困惑。
人物:目前為止離死亡最近的時候?
希阿榮博堪布:十幾歲在外求學時得了嚴重的胃病,當時沒有條件醫治,拖到後來差點死掉。 這是我知道的離死亡很近的一次經歷。 佛陀曾經告訴弟子們,生死只在呼吸間。 因緣瞬息萬變,或許無數次我曾與死亡擦肩而過,只是我自己不知道罷了。
人物:佛教認為「生死事大」,怎麼看待「事大」這一點?
希阿榮博堪布:一個人怎麼看待死亡,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對「活著」的態度。 此外,對於佛教修行者,「生死事大」還有更進一步的含義,就是把超越生死輪迴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事,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在煩惱中無盡流轉,身不由己,求出無期。
人物:世人對死亡這件事充滿抗拒和恐懼,你會對此說什麼?
希阿榮博堪布:對恐懼的事,我們一般有兩種選擇:面對或逃避。 佛法教人以務實的態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無法避免,就正視它。 這是最明智、最節省精力的做法。
接受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在這件事上你並沒有比別人更倒楣。 正視死亡的第二步,就是了解死亡的過程:人在臨近死亡時,身體會有哪些變化? 會想什麼? 需要什麼? 你對此有所瞭解,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佛法中詳細講到,當修行者看到自己身上出現某些「死相」,說明壽命已到終點,這時應開始為死亡做準備。 有些人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並提前料理好一切,然後安詳地往生。 做到這樣,靠的是平時的修持。 現在的人大多對死亡一無所知,臨終者對事物的感受迥異于常人,而人們往往是想當然地根據自己的感覺和需要去判斷他需要什麼。 這不但幫不上忙,反而可能製造麻煩。 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著想,都需要對死亡有所瞭解和準備。 越早開始越好。
人物:何時真正卸掉了對死亡的恐懼?
希阿榮博堪布:修行境界很高的人的確能不懼死亡,他們對「死往何處去」是有把握的。 我見過不少這樣的人,對他們很敬佩,但我不敢說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對死亡無所畏懼。 我的修行還不夠,還需要努力。
人物:說一件您慶幸的去世後再也不用在地球上做的事?
希阿榮博堪布:如果一件事不該做,現在就可以不做,不用等死亡來解決問題。 死亡能不能解決問題,很難說。
人物:期待在哪裡度過生命的最後一天?
希阿榮博堪布:對修學佛法的人來說,在哪裡度過最後一天並不是很重要,關鍵是心的狀態,是否有正知正念。 正知,是指對自己身心的狀況有持續清醒的覺察。 正念,是心住正法,心處在對正法的憶念、定解、覺受或證悟中。
人物:如果死後有一次回到人間的機會,並可以暗中「探望」某人,會選擇誰?
希阿榮博堪布:佛教認為人死後一般會經歷不同的中陰階段,這其中某個階段可能會出現你所說的情況,亡者可以「悄悄」地回到人間。 普通人看不見他,而他能無礙地看、聽、感受。 不過通常這時候亡者會去哪裡,看到什麼人,見到什麼情景,自己很難做得了主。 他只是在業力和中陰身異常敏銳、隨時變化的感受、情緒的共同牽引下忽忽東西。 我希望自己以後不要落到這樣被動的地步。 佛教修行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學習如何把握住臨終和死後不同階段出現的解脫的機會。 如果生前修行得力,在死後最初的幾個階段就可能解脫,後面的階段將不會出現。
人物:死後可能會後悔的事?
希阿榮博堪布:我希望不要有到死還後悔的事。 藏傳佛教中有一位著名的大師,米拉日巴尊者,他曾經說:「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不該做的事,不做,以免自己將來後悔;該做的事,去做,不留遺憾。 會給自他製造傷害、障礙的事,是不該做的;而能帶來安樂、能彌補傷害的,是應該做的。
人物:您覺得到目前為止人生的最大成就?
希阿榮博堪布:這個我沒想過,恐怕沒有什麼成就可言吧。
人物:如果生命只剩24小時,會做些什麼?
希阿榮博堪布:我會把所有時間用來祈禱我的上師。
以上是《人物》雜誌採訪全文。
其中部分內容首發於《人物》2015年4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