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自安樂集白話,唐代道綽禪師撰,凡夫居士譯)


 


第一、關於「求生淨土是否著相」的疑問。


第二、關於「菩薩勸眾生一起往生淨土是否染污貪愛」的疑問。


第三、破除「執著心外無法」的知見。


第四、關於「願生穢土,不求生淨土」的知見。


第五、破除「往生淨土者,會耽著歡樂」的知見。


第六、破除「求生淨土是小乘」的說法。


第七、關於「勸人求生兜率,不求生淨土」的說法。


第八、關於「願生十方淨土,而不求生西方淨土」的說法。


第九、關於十念往生,根據攝大乘論,而認為有與十六觀經相違,予以說明之。


第十、關於「帶業卻能往生」的疑問。


附錄、淨宗大師開示


 


第一、有人說,大乘法是沒有形相的,所以不要分別這裡或那裡,如果發願求生淨土的話,就是取著形相,反而增加束縛的煩惱,因此何必求往生呢?


 


答: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一切諸佛說法,都要具備二種因緣:一、依照法性的真實理體而言。二、必須要隨順真諦及俗諦而言。說大乘法不要有分別的念頭,是只依法性來說的,但卻毀謗說不需要求往生,這樣就沒有隨順真俗二諦之理,如此的知見,屬於斷滅空。


 


所以無上依經中,佛陀告訴阿難說:「一切的眾生,如果起有我的知見如須彌山那麼高大,我也不怕,為什麼?因為這種人雖然尚未能立刻出離生死,但卻能不破壞有因有果的觀念,而不會失去果報。然而如果有人起空無的知見,即使如芥子般微小,我都不容許,為什麼?因為這種知見會破壞因果的道理,而墮入惡道之中,未來此人投生的地方,一定是違背我的教化的。」


 


現在要勸告行者,理體上雖然是無有往生的,然而真俗二諦的道理,並非是一切都不求而能往生的。所以維摩經說:「雖然觀諸佛國土及眾生都是空無的,然而仍然恆常修行以成就淨土,且教化諸眾生。」維摩經又說:「雖然修行無所造作,然而卻能示現所受之身,這就是菩薩的修行。雖然修行無有起造,然而卻能起造一切的善行,這就是菩薩的修行。」以上就是真實的證明。


 



 




第二、依照大乘法,菩薩如果對諸眾生,起了貪愛及知見的大悲心,就應當要捨離。因此現在勸眾生一起往生淨土,豈不是起了貪愛染污之相了嗎,要如何免除這種塵勞的拖累呢?


 


答:菩薩的修行法,有二種功用,是那二種?一、證得空性智慧般若。二、具備大悲心。一、以修行空性智慧般若的力量,而能夠進入六道的生死之中,且不被塵染所束縛。二、由於以大悲心來思念眾生,所以能夠不住於涅槃之中。菩薩雖然處在真諦與俗諦之中,而常能巧妙的捨棄有與無。因為取捨合於中道,所以能夠不違背大道理。


 


因此維摩經說:「譬如有人,想要在空地上建造屋舍,是可以隨意造而沒有障礙的。如果想要在虛空之中造屋舍的話,是一定造不成的。菩薩也是如此,為了要成就眾生之故,所以願意求生佛淨土。」願意求生佛淨土,並非求生虛空之中。


 


 


第三、有人說,所觀的淨土境界,是心內的淨土,所以要融通淨土,只要心清淨就是了。除了心之外,是沒有其他法的,因此何必要去西方呢?


 


答:這只是說的法性淨土,理上是空虛圓融的,體上是不偏局於某處的,這叫做無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人士才夠資格進入此境界。所以無字寶篋經中說:「善男子,還有一法,是佛所覺悟的,就是所謂諸法沒有去處,也沒有來處,沒有因,也沒有緣,沒有生起,也沒有滅亡,沒有思慮,也並非沒有思慮,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而中下根器的人,由於尚未能破除色相,所以要靠信佛的因緣,求生淨土,到了淨土之後,還是居住在有色相的國土之中。」經上又說:「如果從因緣追溯根本的話,就是心之外沒有他法。」如果以真俗二諦來分別說明此義理的話,淨土不妨是心外之法。


 


如果能夠發菩提心,又都發願求生淨土,以便親近諸佛,增長自己的法身,如此才能夠承繼菩薩的家業,在十方世界中救濟運度眾生。為了這些利益,所以菩薩都發願往生淨土。大智度論說,譬如小鳥的翅膀尚未長成,是不可以逼牠們高飛的,必須要依靠樹木,等到羽毛長成而有力量之後,才可以捨棄樹林而在空中遨遊。新發心的菩薩也是如此,必須要先發願求往生佛國,等到法身成就之後,就能應眾生之感而利益眾生。阿難問佛陀說:「無相波羅蜜的法門,在什麼地方講說呢?」佛陀回答說:「這個法門,在不退位的菩薩中說,為什麼?因為有的新發意菩薩,聽了無相波羅蜜門之後,所有的清淨善根,全都沒有了。」而且只要一生到西方淨土,一切該辦的事都完成了,又何必再諍論這個道理的深淺呢。


 


 


第四、有人說,願意生到穢濁的國土來教化眾生,而不願意往生淨土,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種人是有的,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已經證到了位不退以上的菩薩,為了要度化雜有惡業的眾生,所以這麼做。他們能夠處在污染的環境中而不被污染,遇到惡緣而能不變惡,猶如鵝鴨進入水中,水沾不濕牠們的羽毛。像這一類的人,是有能力處在穢濁的世界中,拔除眾生的痛苦的。


 


如果實在只是凡夫的話,只怕自己的修行尚未能有成,一遇到苦難,馬上就變了,這時還想要救別人,只有一起沈沒的份了,猶如把雞逼入水中,豈能不把雞弄得一身濕的。所以大智度論說:「如果凡夫發了菩提心,就發願要在穢濁國土中,拔除眾生痛苦、救濟眾生的話,佛陀是不允許這麼做的。」


 


為什麼?龍樹菩薩解釋說,譬如四十里的冰,如果有一個人,用 一升 的熱湯澆在冰上,當時的冰好像減少了一些,然而過了一夜到天亮之後,那個地方的冰比別處的冰還要高。凡夫在娑婆世界發心救濟眾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因為貪瞋癡的境界多於善的境界,所以凡夫反而自己生起煩惱而墮落惡道之中。


 


 


第五、有人說,淨土之中只有快樂的事情,因此會耽著快樂,而妨礙荒廢了修道,因此何必要發願往生呢?


 


答:既然是淨土,就不會有污穢的東西。如果說耽著快樂,那就叫做貪愛的煩惱,怎麼能叫做淨土呢?所以無量壽經中說:「該國土的人類和諸天,對一切的作為,心都不會有任何的繫念。」


 


四十八願中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來生我國土的,如果有貪戀色身的念頭,我就不證佛果。」


 


無量壽經又說:「該國土的人類和諸天,沒有什麼東西是喜歡或不喜歡的。」因此,又怎麼會有耽著快樂的情形呢?


 


 


第六、有人說,求生淨土是小乘,因此何必修淨土法門呢?


 


答:這也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小乘教,一向都不說求生淨土的。


 


 


第七、有人說,願意生兜率天,而不願意生西方淨土,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兩種往生是不同的,其中只有少部分相同,而本質上是大不相同的,下面分四種情形來說明:彌勒世尊為天眾轉不退法的法輪,天眾聞法之後而相信的就能獲得利益,這和極樂世界眾生聞法相信是一樣的,這叫做信同。然而天眾耽著欲樂不信佛法的,大有人在。而且即使生到兜率天,還是會退墮的,所以經上說:「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不安穩,猶如在火中燃燒的屋宅。


 


往生兜率天之後,壽命是四千歲,命終之後免不了要退步墮落。兜率天上雖然池水、鳥雀及樹林,也都能發出幽雅的聲音,但這些聲音,都只是讓諸天快樂的因緣,隨順天界的五欲,並不能資助聖道的修行。如果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只要能夠往生,眾生全都立刻位居不退,沒有會退墮的人雜居其中。而且這種不退位是無漏的,超出三界之外的,再也不會在六道中輪迴。淨土眾生的壽命,和佛陀一樣長,長到根本算不出來。淨土中的池水、鳥雀及樹林,全都能說法,能使人開悟得解,而證得無生法忍。


 


 


第八、有人說,願意生到十方世界的淨土,而不願意生西方淨土,道理何在?


 


答:這兩種是不同的,分三部分來說明:


 


1、十方的佛國土並非不清淨,然而如果所觀想的境界太寬廣的話,心就會不明朗,如果所觀的境界狹小的話,心意才能夠專注,所以十方隨願往生經上說,普廣菩薩問佛陀說:「世尊,十方的佛國土也都很莊嚴清淨,而為什麼諸經中,卻都特別讚歎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勸大家往生呢?」佛陀告訴普廣菩薩說:「一切的眾生中,污濁心亂的多,正念的少,因此為了要使眾生能夠專注在一個淨土之中,所以特別讚歎阿彌陀佛的淨土,這是不同之處。只要能夠依照所發之誓願去修行,全都會獲得利益。」


 


2、十方世界的淨土,雖然全都清淨,但它們深淺的層次,我們是很難知道的。華嚴經說:「娑婆世界的一劫,等於極樂世界的一天一夜。而極樂世界的一劫,等於袈娑幢世界的一天一夜。」如此優劣相對比,有十阿僧祇那麼多,所以由此可知,西方淨土是所有淨土的初入門,因此諸佛特別勸眾生往生,而其他的佛國土,都不如此叮嚀勸往生。所以信佛的人,都願往生西方淨土。


 


3、彌陀佛國既然是諸淨土的初入門,那麼娑婆世界應該就是穢惡國土的最末端,何以知道呢?譬如正法念處經說:「在娑婆世界的東北方,有一個世界,叫做斯訶,那裡的土地上,只有三角形的沙石,一年只下三次雨,一次的下雨量,最多只能濕潤五寸的土地。該世界的眾生,只有水果及種子可以吃,穿樹皮做的衣服。他們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又有一個世界,那裡的禽獸,從老虎、野狼,乃至於蛇類、蝎類,全都有翅膀飛行,只要彼此相遇,就互相吃食對方,不管對方是善意或惡意。」這難道不是穢惡國土的最開始嗎?而娑婆世界的依報,是和賢聖相同的,如此才是穢惡國土的終結處。安樂世界既然是淨土的最初入門,也就是和娑婆世界相交接處,所以往生是很方便的,為什麼不求往生呢?


 


 


第九、關於十念往生,根據攝大乘論,而認為有與十六觀經相違背的意思,因此加以分別說明其含意。


 


十六觀經中,佛說下品往生的人,現在世造了重罪,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淨土法門,十念成就的話,就能夠往生。攝大乘論卻說:「以一個金錢,貿易得千個金錢,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


 


為何十念念佛成就,都是有過去世因緣的?譬如涅槃經說:「如果此人,已經供養過半恆河沙數的諸佛,而且又發了心,才能夠在濁惡世中,聽聞到大乘經典而不毀謗,但也尚無其餘的功德。如果曾經供養過一恆河沙數的諸佛,也發了心,然後才能在聽聞大乘經典之後,不僅不毀謗,還能夠喜愛且樂於其中。」從這些經典來驗證,可以得知十念成就的人,都是真的有過去世的因緣。如果他們過去世沒有這些因緣的話,連善知識都還不會遇到,更不要說會十念成就了。


 


佛陀的意思,應該是要想使眾生多多累積善因,以便乘此善念,而得往生。論主無著菩薩的意思,則是藉此關閉過去世的遠因,道理也沒有不對。如果這麼解釋的話,就能夠上順佛經的意思,下合論著的意思,也就是經和論互相扶助,往生的路就通了,再也沒有疑惑之處。


 


 


第十、一切的眾生,無始劫來,就造了各種有漏的業,以至於被三界所束縛住,因此怎麼能夠只用很少時間來念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淨土,而超出三界之外。業果束縛的道理,要如何解釋呢?


 


答:有二種解釋,一、就法理上來破除。二、借用比喻來顯示。


 


就法理上說,諸佛如來具有不可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可思議智力是,能夠把少的數量變成多的數量,把多的數量變成少的數量。把近的距離變成遠的距離,把遠的距離變成近的距離。把輕的東西變成重的,把重的東西變成輕的。如此等的智力,佛陀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接著要借用七個比喻,來顯示其中的道理。


 


1、譬如一百個成年人,以一百年的時間來積聚薪柴,堆得有千仞般高,然而只要用像豆子般小的火來焚燒此薪柴,半天就能焚盡。而又怎能說,百年積聚的薪柴,半天是燒不完的。


 


2、譬如腳有毛病的人乘船,借著風力及帆力,船一天能行千里。因此怎能說,腳有毛病的人,如何能夠一天走一千里路呢。


 


3、譬如下賤貧困的人,獲得一種祥瑞的東西,就把它獻給國王。國王很歡慶,就重重的賞賜他,一下子之間,此人就既富貴又有名望。因此怎能說,以自己做官幾十年,備嘗辛勤,朝廷既不知道,民眾也不歸順,所以此賤人得富貴是不可能的。


 


4、譬如身力劣弱的人,連驢子都騎不上去,如果他跟著轉輪王的話,就能夠在虛空中,飛行自在。因此怎能說,身體劣弱的人,是一定無法在空中飛行的。


 


5、有十個人圍起來那般粗的繩索,一千個人也拉不斷,然而童子只要用利劍揮斬,繩索一下子就分成兩半。因此怎能說,以童子的力量,是斷不了此十圍之索的。


 


6、又譬如鴆鳥進入水中,魚類及蚌類立刻都死了,然而只要犀牛的角觸到泥沼,死去的水族又都活了過來。因此怎能說,性命一斷了,就不能再活過來呢。


 


7、也譬如黃鵠叫喚子安,子安又活了過來。因此怎能說,在墳墓下過了一千年,就再也不可能甦醒。一切的萬法,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別人的力量,自我收攝和他人收攝,千種開法和萬種閉法等,是無量無邊的。你怎能以有障礙的所知,來懷疑別人無障礙的法力呢!在五種不可思議之中,佛陀的法力是最不可思議的。你認為三界的業力束縛重,而懷疑少時間念佛的力量輕,所以不能夠往生安樂國,進入正定聚之中,這是不對的。


 


 



==========================================


 





【附錄】


 


印光大師談圓澤禪師的教訓


 


    未有所證,自然不出輪迴;即令有所證,尚未斷盡凡惑,亦難出離生死。至如唐之圓澤禪師,則已能知過去未來,而尚不能了生死,況但去得好者,豈能即了之乎?!各位試想,此種身分(能知過去未來),尚了不脫生死,況但話頭看得恰當,去得好,即能了乎?仗自力了生死,有如此之難;仗佛力了生死,有如彼之易。而世人猶捨佛力而仗自力,真莫名其妙!今可以二語為之說破,(不靠佛力者)即是要顯‘我是上等人,不肯做平常不稀奇的事’之障見耳。願一切人,詳思此五人之往事,如喪考妣,如救頭燃,自利利他,以修淨業,方可不虛此生此遇也!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洵為當今之惟一無上法門。惟現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謂‘既云眾生即佛,則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或以為‘我既是苦惱凡夫,何遽能了生脫死,惟求來生不失人身可矣’。此兩種人,皆不明因果之故。


 


    需知眾生即佛者,謂其具有佛性之真因耳。設不修念佛妙行,佛性無由顯現,何能即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實果?譬如寶鏡蒙塵,光明不現,實未稍失。若肯用力揩磨,即可照見一切也。至言‘我是苦惱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脫死,以至成佛’者,乃業深障重,自甘墮落之言。夫今世之人,有為下棋鬥牌而不願生死者,不知若干。若能以此勤勞,修行念佛,何患不往生西方,上證佛果。


 


 


錄自《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


 


    禪則仰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淨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故宋初永明延壽禪師,以古佛身示生世間,徹悟一心,圓修萬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深恐後世學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簡偈,俾知所趨。其偈曰: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八十字,乃如來一代時教之綱要,學者即生了脫之玄謨。學者先需詳知何者為禪,何者為淨土,何者為有禪,何者為有淨土。禪與淨土,乃約理,約教,而言。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而論。理教,則二法了無異致。機修,則二法大相懸殊。語雖相似,意大不同。極需注意,方不負永明大師一片婆心也。  


 


 


錄自《印光大師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使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係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錄自《雲棲蓮池大師語錄》(外集)


 


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蓮池大師: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有禪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願往生?’此意如何?”


 


  子謂此實最上開示,但執之亦能有誤。請以喻明:假使有人穎悟同于顏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聖如夫子者,倡道於其間,七十子,三千賢,相與周旋焉。汝聞其名,往而見之,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穎悟,拒不覲謁,可乎?雖然得悟,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則汝淨土之生,萬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錄自《禪宗經典精華》卷十三


 


蕅益大師:凡言不必生淨土者,皆是增上慢人。


或問:徹悟人還須往生淨土否?


蕅益大師答:普賢願王,導歸極樂;初地至十地,皆雲“不離念佛”。《怡山發願》:“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百丈清規》:課誦、送亡等事,無不指歸淨土。故天如雲:“若果悟道,淨土之生,萬牛莫挽。”雲棲(蓮池大師)雲:“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是知凡言不必生淨土者,皆是增上慢人,非真入菩薩位者也。


 


 


錄自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淨土不可言無


 


  有謂唯心淨土。無複十萬億刹外更有極樂淨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為達心者矣。或又曰。臨終所見淨土。皆是自心。故無淨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臨終聖眾來迎。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惟彼一人獨見。可雲自心。而一時大眾悉皆見之。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有異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猶在。是得謂無淨土乎。圓照本禪師。人見其標名蓮品。豈得他人之心。作圓照之心乎。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墮地獄乎。曰。墮也。夫既墮地獄。則地獄之有明矣。淨土獨無乎。心現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淨土者。不生實有之淨土乎。甯說有如須彌。莫說無如芥子。戒之戒之。


 


 


錄自明蕅益大師《參究念佛論》


 


淨土十勸


勸君一,長時念佛須真實,歸依佛語莫生疑,制護心猿無放逸。


勸君二,唯思念佛無餘事,澄心決定願西方,臨終自見如來至。


勸君三,念佛先須斷愛貪,臨終心淨見如來,似月清光照碧潭。


勸君四,莫令念佛心遺忘,臨終極樂寶花迎,觀音勢至俱來至。


勸君五,莫辭念佛多辛苦,思惟長劫生死輪,更向何人求出路?


勸君六,念佛時中恒相續,假使不念順凡情,何日得離生死獄?


勸君七,念佛莫令三業失,專專敬禮願西方,去見彌陀無上日。


勸君八,教修念佛牟尼法,應須遵奉本師言,命盡得往彌陀刹。


勸君九,念佛真心為上首,臨終化佛共來迎,七寶蓮花隨願誘。


勸君十,念佛常須戒乘急,思量業海苦輪深,生死無常悔難及。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一旦無常至,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


世上光陰短,地獄噩夢長,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欲免輪迴苦,及早念彌陀。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