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貢康楚仁波切著述 / 鄭振煌譯
一、問:何謂四不共加行?如何將四不共加行納入佛教修持的全部體系中?
創巴仁波切:每一種精神修練、技藝或教育體系都有前行、中間和結尾三個階段。「四加行」藏文原義為「序曲」,是金剛乘法門的前行。當然,金剛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個階段,而是第三階段,在它之前還有小乘和大乘。但修持金剛乘的人,必須先修四加行。依據傳統,修四加行需要很多準備功夫。過去,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須先接受很多訓練,包括基本的止觀訓練(Zhi-gnas and Lhag-mthong,Skt.Shamtha and vipashyana),及某些大乘訓練,如正式受菩薩戒等。
二、問:四不共加行的個別功用是什麼?
卡盧仁波切:一般說來,最先的444,444行(即皈依和大禮拜、金剛薩埵、獻曼達)是在消除業障和積聚二種資糧。上師相應法讓你對你的上師產生信心,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Mahamudra)。
創巴仁波切:四不共加行是二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過程都有它確定的地位。它們可以和岡波巴的四法門(Four Dhrmas of Gampopa)相結合。在修皈依加行時,你的心開始隨從佛法,這就是岡波巴的第一法門。你對你自己和任何事物的態度,無一不是佛法的修行。因此,聖凡之間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開始修行時,首先你必須完全信服佛法。要信服佛法必須行大禮拜—完全降服,完成你明確的誓約。我不認為任何人可以不行大禮拜而修金剛乘。當你受菩薩戒時,就等於決定要去,還買了車票,踏上行程-菩提心(bodhicitta)和菩薩道。這與岡波巴的第二法門有關,你的修行確可成功了。當你在修金剛薩埵加行時,已經是心服於佛法了,清淨的,全部都要加以淨化。你必須自己淨化和進一步認識你所心服的佛法。所有不淨化之後,還有未淨的地方;純潔的人,也許還會有些傲慢和我執。在獻曼達時,實際上是在布施一切。在你修上師相應法時,心理上已準備和你的上師合而為一了,心中也產生無限的虔敬。這與岡波巴的第三法門有關;在修行道上,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岡波巴的第四法門—轉惑成智,等於是在接受多種灌頂(abhishekas)和修習各種法門(sadhanas);這是金剛乘修行的重心,也是最後一個不共加行。
三、問:除了噶舉派之外,其他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如果是的話,各派的修法有什麼不同?
卡盧仁波切:是的,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是一樣,只有小部份的差異,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譬如,修法時所觀想的上師傳承,各教派就不同。皈依時,薩迦派和噶舉派派都以金剛持為根本上師,寧瑪派則為蓮花生大士,格魯派為釋迦牟尼佛。皈依時所觀想的本尊者(yidams)和護法(dharm-apalas),各教派也不同。譬如,格魯派的主要護法是大威德(Vajrabhairava),噶舉派則為瑪哈嘎拉(Mahakala,Bernagche)。在觀想金剛薩埵時,有些教派使用金剛薩埵的雙身相(yab—yum form),與我們所使用的不同。甚至有些噶舉派也用此相。至於獻曼達,各教派的觀想都一樣,只是祈請文不同。各教派的上師相應法大抵相同,但祈請文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我自己所屬的薩迦派,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舉派。不過,在發皈依願方面有一點不同。噶舉派發六願:「皈依上師、皈依本尊、皈依護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則只發四願:「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外,我們觀想金剛薩埵為雙身相。我們一般使用七供曼達,噶舉派則使用三十七供曼達。其他教派修「五十萬行」,格魯派則多加修「三十萬行」,包括111,111遍水花供養法(tsa-tsa)。因比,他們的四加行稱為「八十萬」。
四、問:其他教派也像噶舉派一樣,把四不共加行當作主要的修行嗎?
卡盧仁波切:是的,只是各教派的看重點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薩迦派對於四加行的強調程序,容許個人有較多的伸縮餘地。在很多情況下,在修本尊喜金剛(He-vajra)觀想之前,要修三天的皈依。有時侯,在修喜金剛觀想之前,必須預修三天的金剛薩埵觀想。不過,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所認識。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只有極少數僧眾才有閒暇或意願去修很多觀想包括四加行在內。譬如,在卡盧仁波切的八蚌寺裏,常住共有五、六百人,在同一時間內,只有七十人左右勤修四加行。其他人則忙於寺廟事務、背誦經典和參加許多集體灌頂儀式。
五、問:在西方國家裏,修四加行的方式,是否與西藏不同?西方人認為四加行比較容易或比較難修呢?
卡盧仁波切:修四加行的方式,在西方與在西藏大抵都相同。在西藏,有人;在西方,也有人。在西藏,人有煩惱;在西方,人也有煩惱。不過,西方人似乎困難多一些,因為他們比較會懷疑比較不願意承認佛法的殊勝。這是由於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較高的緣故。就正面而言,西方人學習佛法的速度,要比西藏人快。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在西方應該與在西藏相同。不管怎樣,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徒。因為西方人積了善業,所以修四加行的與趣和機會就比西藏人大。西方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違背他們神聖的誓約,因為他們迄今還沒有多少誓約可以違背,這是一種增上緣。
創巴仁波切: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西方人修四加行,應與西藏人有點不同。他們對佛教的文化背景不完全熟悉;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時候,必然會遇到某些文化差距,必須予以克服。我們不可以把西藏的傳統完全都加在他們身上,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心要」(mind's work)呈現給他們。西方人有二個缺點是:習於注意他們的身體。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享受的基礎上。修四加行的西方學生比較在意他們的疼痛,而且很執著。另一個很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學生必須先接受遠較西藏學生為多的小乘和大乘訓練,以便在他們修四加行時,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因為他們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一接觸到四加行,並不能立即就進入修行,他們會覺得格格不入,認為那只是騙人的噱頭。對於他們的疑難,我們不能叫他們閉嘴不說,光有信仰就行。若想幫助他們解決這些疑難,我們必須訓練他修習止觀,而且要遠比在西藏教得更徹底才行。也除了這些,我看不出還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六、問: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應該先學習和修持什麼?
卡盧仁波切:在修四共加行之前,除了要受一些金剛乘的灌頂以外,他還應該正式發願皈依上師。至於灌頂,最好受金剛薩埵灌頂。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必須先研究「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他也應該盡力研究四不共加行的意義,並請上師指導修持的方法。
德松仁波切: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應該先修「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假如他仔細思考過這四種思維,而且學著去認識它們的意義,他的修持就會很有效、很有成果;否則,那只是胡謅而已。總之,誠如佛陀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個人開始調心淨意之前,必須先瞭解人身難得、苦空無常等原理。這些將構成修行的堅固基礎。
創巴仁波切: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須先接受止觀的徹底訓練。此外,他必須熟悉基本的佛教教義,如四聖諦、六度和五蘊,然後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觸到金剛乘的時候,才不會覺得陌生。
七、問:什麼樣的人應該修四加行?
卡盧仁波切: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受過教育、未曾受過教育、男性、女性,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想修四加行的人,只需要具備下列幾個條件:他一定要對輪迴產生厭離心,而且深切體會到輪迴必有的痛苦;他一定要欣羨圓覺成佛的殊勝。此外,自己覺得很難產生悲心和瞭解空義的人,也應該修四加行。因為缺乏悲心和無法瞭解空義的人,表示他業障還很多。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便是修四不共加行。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決條件是信仰和信心。經上說:「諸法因緣生」。這句話特別適用於信仰和信心之類的現象。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就好像是在種植無芽敗種一樣。沒有信仰的人,首先就不會對修四加行發生興趣。即使他修了,也不會有多大的好處。一個人只要有信仰,則其他因素如年齡、性別、出家或在家,都變成不重要了。但一般說來,四加行最好是由受過戒的僧尼或受過五戒的在家眾來修。但只要接受任何金剛乘灌頂,即使是居士也算是優婆塞(upasaka)。
創巴仁波切:這無關緊要。什麼人都可以修四加行。一個人一旦修止觀,他的人格就開始轉化。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為金剛乘的行者時,他不再是某一「種」人了,尤其是,他已經就在那兒了。
八、問:上師在指導弟子修四加行之前、之時和之後,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上師和弟子的關係有什麼性質?
卡盧仁波切: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需要上師指導他修行的方法。在修行的過程中,假如他對修行瞭解得很清楚,他就不再需要上師的指導 了。假如他遇到嚴重的障礙,就必須依賴上師的指引。如有小障礙發生, 就應該知道這些都只不過是前業的果,應試著自行解決。假如障礙很重,也不該氣餒,應暫停修習,愉快地期待重新修行。 在他修完四加行之後,必須仰賴上師進一步的教導包括本尊觀想等開示。
德松仁波切:談到上師的角色,有一句話說:「弟子所產生的一切殊勝,都來自他的上師。」在修四加行之前,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修行。在修四加行時,他需要繼續依賴上師進一步解決每一種「加行」的意義和利益。在修完四加行之後,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下一步驟的大手印修法。在你開悟之前,你的整個宗教生涯都依賴著上師。所有大菩薩都有上師坐在他們的頭冠上,如觀音菩薩頂上有阿彌陀佛,這個事實顯示就是菩薩也依賴他們的上師。上師代表你神聖的誓約,那就是在你真正開悟前心中永遠把開悟放在第一位。
創巴仁波切:金剛乘弟子必須認識「金剛上師」(vajra master)或根本上師的意義。在佛教三乘中,師父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小乘裏,師父是一位長者或智者。在大乘裏,他是善知識。在金剛乘裡上他是主人。(幾乎是獨裁者),教導我們怎麼做。師徒的關係,必須很強,很肯定、很直接,很虔敬。當你修四加行時,你的大禮拜是對著你的上師,視他為金剛持。假如你和上師的關係不很強,這種修行就變成很微弱。在這些修行中,金剛持有二層意義。第一、他是佛的法身,位於傳承之首(即皈依境之頂)。第二、他就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師的上述觀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師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師的上述觀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師就是佛,其意義不只是喬達摩化身佛,而且是金剛持法身佛。所以,把你的根本上師觀想成金剛持,就等於是信賴和信仰他。有人說,上師的身是僧,他的言是法,他的心是意佛。佛有化身、報身和法身三個層面﹒所以上師佛也就包含了化、報、法三身。在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三昧耶誓約(samaya-bond,dam-tschig),也就是在你開始修金剛乘的時候,你和你的上師之間就建立了誓約。雖然你或許還沒有接受他的任何灌頂,但只要你把他當作你的金剛乘上師,就已經算是定了誓約,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也就絕對建立了,三昧耶誓約是不能馬馬虎虎的。你必須誓從上師的教導;這可以指導你的生活。假如沒有那種誓約,你也許會任意照你自己的意思去解釋佛法、杜撰佛法,得不到上師的開示。因此,這裏所說的誓從,其意義為對上師的整個降服。你再也不會任意杜撰佛法了。誓從是讓你接受純淨的教導,不因自我的影響而變質。誓從保持佛法的清淨、純潔和可行性,使得真實的佛法、最純潔的佛法,對你產生益處。也許上師是純潔的、也許佛法也是純潔的,但假如你沒有相當的誓從,你把你自己的一部份意見摻入佛法之中,結果還是沒有收到純潔的東西。這就好像用髒杯子喝東西一樣。假如修四加行而沒有上師的指導,可能會一無所獲,徒然增加迷惑。這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九、問:大手印傳承對修四加行的人,有什麼重要性?
創巴仁波切:傳承對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傳承中的每一位上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他們對噶舉派豐富的傳統,都做了很大的貢獻。每位上師的一生,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典範。每人都把他的經驗留下來給我們。傳承顯示給我們「即使是弟子也可以做得到!」它使我們知道上師所傳的法,不只是代表一世,也代表很多世的工作。每一位上師都犧牲很多,吃過極大的苦,最後才開悟的。 歸屬於這個傳承,使我們獲得很富有而且充滿開悟的資產。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給予我們極大的鼓勵和信心。我們瞭 解到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法,是來自所有上師。傳承也使我們能將自已置於某種地理之中。我們已經遇到一位為我們打開一切的人,就像傾盆大雨降在我們身上。
十、問:應用在四加行修習中的身口意技巧有什麼意義?
創巴仁波切:大禮拜原本來自印度傳統,是對比你地位高的人所作的一種尊敬姿勢。大禮拜的觀念,是你已經發現絕對值得你完全開誠佈公的人。因此,你五體投地,把你的前額觸及他的腳。然後,你還要做「九層大禮拜」,也就是把你身上的九個關節完全投在地上。那就是大禮拜的最終極觀念,精細而肯定;你的身體確實是在做些事了。我們在獻曼達之中,你是把你的財富和你自己同時奉獻出來。因為你能在地上走路,所以你感到高興,就某種意義而言,你覺得整個地球是你的,你以一堆堆供米代表你施捨了一切。以米堆所代表的須爾山、四大部洲等,都是印度神話中的傳統宇宙。這純粹是一種文化現象,當時的宇宙觀就是那種樣子。如果是現在,我們也許要以太陽系為供了。基本的觀念是,你正把你所居住的世界、工作和感受拿來布施,也就是供養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修四加行時,我們雖然是在唸誦祈請文,其實是在說祈請文。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全神貫注於自己的時候,常常會自己對自己說話。同樣地,修四加行時,你也是在「說」祈請文,使它變得更堅固、更紮實,實實在在的事情發生了。在修四加行時所念的咒,並不與高層次的修持法(Sadhana practices) 所念的咒一樣。這兒,它仍然只是一種過程,而不是金剛乘中比較高層次的真言。譬如,金剛薩埵咒是一種有淨化作用的咒,共有一百個字,包含了代表一百個寂靜及忿怒尊的種子字(biias)。這些咒用某種方式說出來,可以激發本質純淨的要素。但就某種意義而言,這仍然只是咒的膚淺使用而已。觀想是每一加行時都要使用的的心理技巧,大多數人都認為很難。在金剛乘中,觀想稱為生起次第的禪修(Kyerim,the Developing Stage of Meditation)。它與我們一般所想像的「觀」稍有不同。一般說來,我們都把觀想當作是白日夢。在這裏所說的觀想,則是接受本尊的全部態度,在心中實際看到它,而不是作白日夢。這需要先期訓練- 最基本的,是打坐的訓練,也就是止觀(shamatha and vipashyana,tranquty and insight meditation)。即使是接受過止觀訓練的人,觀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必須先研究化身的教法,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探討法身。同樣的道理,你必須先調身,然後再去調心。否則,一定困難重重。當學生在修四加行的過程中,上師也會傳統上,當學生在修四加行的過程中,上師也會教他們某些無形的禪修,這些禪修與大手印原理有比較密切的關係,那就是圓滿次第的觀念(Dzog-rim, the Fulfillment Stage of meditation),上師經常都很重視。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缺一不可;觀想和無形的禪修也不可偏廢。不這樣子,整個修行就好像只是以手比劃,而不是真正在做。當然,無形的禪修也有不同的層次。開始時,通常是借用小乘的止觀修行,然後也許會因此產生大手印經驗的曙光。那似乎是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說,不要只是信賴修行的技巧末節,而是要信賴隱藏在背後的意義。那是看不見的、無形的-我不知道你怎麼稱呼它。只要有過幾道曙光顯現,一些不可理解的也就會理解了。那必定會發生。在傳統上這些事都發生過,我自身也發生過。圓滿次第是一個總的名稱,它有不同的層次。從小乘的觀點看,它是止觀。從大乘的觀點看,它是慈氏禪定(Maitri bhavana)之類。從金剛乘的觀點看,它的終極就是大手印。但假如你沒有前行的訓練,你是不可能突然獲得的。這就是為什麼基本的止觀訓練很重要的道理。圓滿次第傳統上是由上師傳給弟子的。甚至在論著中,也不加以討論。用現代的話說,那就是公司的政策。本書也是這個樣子。本書是很基本的、很直接的,是作者費了很多心思才寫成的。人們能夠讀它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覺得人們千萬不可以拿起這本書,沒有上師指導就盲修瞎練。我們必須採取某些措施來保護教法,以使它們能適當地展現出來。對這一點我很關切,我想護法神將會支持我,他們總是這樣的。
十一、問:四加行應該在什麼環境下修持?
卡盧仁波切:理想的修行環境是要與外界完全隔絕,沒有外界的干擾,可以使修行事半功倍。假如這種環境不可得,那麼與別人生活在一起、從事其他的活動、探視朋友等也不錯。在那種情況下,每天至少要修一到四個小時,修法時絕對禁止和別人講話,也不可以和別人有任何方式的來往。
德松仁波切:在佛教傳統裏特別強調修法時不可參與世俗活動。一個人在獨居時可以把全部精力貫注於修法上。「身和口能遠離世俗活動,然後意可以得到清淨。」閉關修法是最好的方式,不過,即使在干擾很多的家裏修法,也是很好的事。
創巴仁波切:人們往往很難決定,是共修好呢?還是獨修好?一般說來,金剛乘修行必須共修。金剛乘比小乘和大乘還重視僧伽。在金剛乘裏,金剛僧伽的觀念,是很重要而且很必須的。事實上,人們既可以共修也可以獨修四加行。其差別並不很大。主要的是你不能期望理想的環境,世界上沒有這麼好的事,尤其是理想的環境。人們不能整年不工作,他們還有家眷。當然,在西藏的寺院裏,我們有閉關中心,我們常常在一起共修。為了配合此地的環境(中譯者按:指在美國),我叫我的一些學坐在一起共修。我們成立了大禮拜的佛堂、金剛薩埵咒佛堂及獻曼達佛堂。共修的基本原則是金剛宴。一旦你加入金剛乘的修行,你就不可以藏私,一切東西都要和人分享。它也是要把從共修所獲得的智慧,傳送給你的師兄弟、師姐妹,和他們共同分享,不可以密而不宣。共修並不是要所有的人都會面,只要感覺在一起就可以。當人們瞭解觀想的圓滿次第或大手印時,就會產生若干心理現象,讓團體中的每一個人感覺和說得出來。每一個人都在作大禮拜,你也在同一條船上。我的意思是說,它必須是比較正常的,絕非是你趁妻兒不在身邊時所做的滑稽事。
十二、問:四加行一定要依照次序來修行嗎?
卡盧仁波切:能夠按部就班地修,當然最好;但假如環境不允許,或假如想同時修二種法以免一下子作那麼多大禮拜會太累,或如自己的工作太忙不容許作大禮拜,則可以先修金剛薩埵觀想和獻曼達。甚至也可以從上師相應法開始修。
創巴仁波切: 次序理應保持不變。每一個階段都是為下一個階段鋪路的,它們會變得越來越細膩,一直到上師相應法。只要達到這個階段,你就可以接受灌頂了。
卡特仁波切:它並沒有規定我們一定要修完一加行才能進行下一個。事實上,你可以四個加行同時一起修,但這也有不妥的地方。
十三、問:假如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只能修四加行其中的一個,他應該修那一種法?
卡盧仁波切:他應該視自己的意願而定。
十四、問:假如一個人對修行不再有興趣了,他應該停修,等候上師啟示再修呢?還是應該繼續修下去呢?
卡盧仁波切:他絕對應該繼續修下去。假如他發現思想散漫,就應該暫停所修的那一段,讓心靜下來但他必須儘早恢復修行。主要的,止觀訓練可以讓你很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毛病。它增加你的注意力,讓你能開始與自已交朋友。你學習如何獨處,如何與自己相處。沒有這種訓練,你很容易會被體力透支和修行技巧攪得筋疲力盡不得要領。假如發現自己不得要領,覺得無法再修四加行時,應該回過頭來修止觀,然後再開始修金剛乘法門。
十五、問:什麼樣的修行課程最好?
卡盧仁波切:這完全視個人而定。假如他沒有其他的職業,一天修行四次,每次至少一小時,是最理想的了。假如他還有其他事情要做,應該想辦法早晚都能修一次;功課是不能強迫的。
十六、問:修完四加行需要多少時間?
卡盧仁波切:當然,這要依各人的課程表而定。皈依和大禮拜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完,金剛薩埵觀想也是一樣,獻曼達和上師相應法所須的時間比較短。
十七、問:一個人應該修多少次四加行?一生一次,或更多?
卡盧仁波切:假如他能夠修完一次,就很好了。但假如他對這種除障的方法很契機,想重新修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其功效將與第一次修持相同。
德松仁波切:我的根本上師阿旺雷巴(Ngawong Lepa),在他的一生中,修過四十次的111,111遍大禮拜,若干其他法門也修過同樣的次數。比較起來,這是很少有的。我想學習他的榜樣,現已將每一種法都修過幾十萬次。但我所認識的西藏人,很多都只修三天的皈依等,然後就去修本尊觀想。
十八、問:成功的修法有什麼徵象?
卡盧仁波切:信心、誠心、智慧和悲心會增強,對修法的興趣增加、對俗事毫無興趣。
德松仁波切:對上師的信仰、信心和依賴增加了,對業力和果報的作用越來越瞭解,這些在在都顯示出你的修觀生了效力,觀想也逐漸變成了你的生活方式。
創巴仁波切:基本上,你將不會像從前那麼傲慢、固執。
十九、問:一個人如何知道他修四加行失敗了?
卡盧仁波切:失敗的修法,其結果與成功的修法相反。障礙增加、信心減退等。
德松仁波切:(開口大笑)。修法假如沒有進步自就會映在個人的態度上。假如他變得愈來愈關心俗事;假如他愈來愈懷疑三寶,而且否認佛法的效力;假如他越來越不關心別人的福祉,對自己的上師越來越不信任;這就表示禪定沒有進步,而且接受了「魔的庇護」。(註:對於我的假設「修四加行可能會失敗」,德松仁波切感到有點滑稽。)
創巴仁波切:假如你變得比從前傲慢而固執己見這就表示你的慈悲心不夠,你的修法發生了問題。
二十、假如一個人覺得他的修法失敗了,該怎麼辦?
卡盧仁波切:修法失敗,通常是由於在修法當中不能集中思想,而且煩惱太重的原故。為了糾正信個毛病,必須再觀想「四種使心轉向佛法的思維」。如果願意的話,應該再修四加行或依賴本尊觀想如觀音觀想等。此種觀想在這類情況下,效力似乎是很大的。
德松仁波切:假如沒有進步,就必須再修皈依和大禮拜,並修金剛薩埵觀想,如此才能掃除障礙。此外,還必須修上師相應法,以增強對上師的信心。沒有進步,常常是因為還沒有真正體會到、諸行無常等道理。假如能領會這些道理,真正的觀想就會產生了。缺乏這種體會和信心,將阻礙真正的觀想。
創巴仁波切:假如修法不發生什麼作用,那是因為把修法當作體操之類的玩意兒,對塵世不是真正有厭離心、仍然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蒙蔽。為了要開始看得清楚,應回到止觀。這種開示並不與其他仁波切的開示互相衝突。「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是一種觀想訓練,藉看它可以對塵世產生厭離心。假如整個修行旅程是以止觀為基礎,自然就會產生「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
廿一、問:四加行圓滿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修什麼?
卡盧仁波切:因為我們是在金剛乘之內,四加行圓滿使我們可以修所有其他的金剛乘觀行。
德松仁波切:四加行圓滿使我們可以修所有主要的本尊法。在噶舉傳統裡,這包括上樂金剛(Cakrasamvara)和金剛亥母(Vajravarasshi);在薩迦傳統裏,包括喜金剛(Herajra)和金剛瑜伽母(Vajrayogini);在寧瑪傳統裏,包括蓮花生大士的各種慈悲尊、忿怒尊和空行母,以及許多其他慈悲與忿怒的本尊;在格魯傳統裏,包括大威德(Vajrabhairava)和密集金剛(Guhyasamaja)一般說來,四加行圓滿使我們可以修所有的觀想,包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觀想。
廿二、問:只修四加行,可能完全開悟嗎?
卡盧仁波切:可能。為了要成佛,一個人必須發展慈悲心。在這一套修行中,慈悲心的發展可以靠大禮拜、發菩提心和四無量心。要想成佛,一個人也必須瞭解空的道理。在每一種加行當中,觀想的對象(即皈依處等)與觀想者變成不可分離,然後觀想者讓心自自然然地安定下來。這些都是證得至和大手印的奧妙方法。慈悲心的發展和空性的證得,是達成開悟的二個先決條件,在四加行之中尤其是在皈依和發菩提心,以及上師相應法之中,這二者是合而為一的。
廿三、問:「了義炬」裡頭說我們要做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大禮拜。我以為只有十萬遍,對於多出的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是否有什麼意義?
卡特仁波切:是的,多出的次數是用來彌補我們做不對的地方。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唸皈依文做大禮拜的同時,可能會產生許多煩惱妄念,導致修行不完整,所以我們必須設法彌補。在十萬遍之後加上一萬次,一萬遍之後加上一千次,一千遍之後加上一百次,一百遍之後加上十次,十遍之後加上一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用的唸珠是108顆,這個方法也可以用於其他法門的修持之中。
廿四、問:做皈依大禮拜和持咒都有一個規定的次數,請問它的意義在那裡?
卡特仁波切:事實上,一般在修行上我們有三種不同程度的要求。第一種的要求一個法要有某種成就的徵兆出現才算圓滿完成,這是最高程度的要求。第二種的要求依照規定的時間長短來修法。如,在噶舉的修行傳統中的三年閉關。第三種的要求也是最低程度的要求是按照某一個規定的數目來做的。這三種程度的要求都是希望修行能有成就。雖然每種要求所達到的成就有異,但總是有點收獲。講到數目,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做說明。若你有一筆數目的錢便可以進行某些工作;但若你缺少這筆錢,便連起頭都有問題。或同樣的,在戰爭中我們需要一些人,比如一團約一千人的士兵來保衛國君。因此當我們做完十萬遍的大禮拜時,便有一種圓滿的感覺,同時也能獲得相對上的利益。完成修行可以說你已經戰勝了自已,你完全值得領受皈依的法益。而我要再重述一遍,這些教法在傳承的歷史上已被修行者反覆驗證無誤。至於第二種以時間為規定的要求,它就像季節的改變一樣。舉例來說,由夏季到冬季,我們看到了許多顯著深刻的改變。同樣,若你能依某個規定的期間做修行的話,便一定會有一些收獲,或成就,或淨化或任何顯現的徵兆,就像季節的改變一樣。最高程度的成就,也就是修到證悟,每個人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舉例而言,大修行者也許只修一個月的本尊法,便能親見本尊,獲大加持,而其他人則要修很長的時間才能有一些小悟。因此,最好我們由計數開始做,培養自律和精進。
廿五、問:說到數目,若我們在修行當中停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後,例如一個月,則這樣當我們下次再修時,要不要從頭開始?
卡特仁波切:是這樣的,教法上說我們最好[在禪墊]上修,意思是我們應該閉關修行直到圓滿。當然要我們每天持續這樣修是相當困難的,更不用說閉關。因此重點在於我們修的時候要盡量虔誠。而不論停修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要發願儘快恢復繼續修完它,並將此常記在心,這點很重要。只要你保持這樣的發心,以後回來再修時,便可以由上次中斷的地方開始。若你發願一定要修完,便多半會找時間完成它。另外我想提的是,一旦你完成了規定次數的修行時,不要就此將它拋諸腦後,彷彿甩掉一個負擔一樣。任何能修的時候,我們都要繼續修。事實上,最近有一位在西藏以智慧和博學聞名的大師就要求任何去求法想當他弟子的人,都要把這些基礎加行各修滿四十次。只有在圓滿四十次後,他才會把最後的法傳給他。但到那時候,弟子已經幾乎部快成就了。雖然我們無法那樣做,但至少我們可以了解這些修行的重要性,而非將它視為一種想擺脫掉的負擔。重點在此就是要盡我們的力量修行。若你只能做十遍大禮拜同時唸皈依文,或只能做一百遍都沒關係,只要努力把它完成就可以了。或你有事情實在抽不出時間修行,但只要保持修行的願心本身就有功德。反過來說,只因你自認無法完成它使故意放棄,而破了修行的誓願的話,縱使後來你想繼續再修,恐怕就真的必須要從頭開始了。當然,最重要的不是你能拜幾遍,或多快能修完,而是要講求修行的效益性。縱然你只能修一點點,但若你修得很有相應的話,這也才是我們修行的功德和真實意義的所在。舉例來說,當我們做觀想時,便要儘量觀得清楚,一切彷彿在前。若我們無法做到,至少也要真實的感受到上師、諸佛和一切皈依眾的存在,並生起除了菩提心以外的恭敬、祈求和虔誠。就身體方面來說,當我們行五體投地大禮拜時,動作要正確、乾淨利落,發心則要恭敬專注。修完後,一心觀想皈依境化光溶入與我們合一,而住於此定中。縱然我們修行的時間很短,但也算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反過來說,若我們的修行只為把一些數目趕完,或類似同樣的理由,那麼我們的努力便沒有多大意義,而我們的修行也只會像是一個自私懶惰的人在做的工作一樣。只要老板沒看到,這種人根本不在乎他的工作品質,只想快快完成,交差了事。倘若老板不說半句話,他更樂得加快馬鞭,草草做完。這樣的修行方法更糟,因為這不是一件別人要我們做的事,而是自已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自願自發要來做的。這倒並非說你自私不願把功德分享給別人,只是胡亂做一遍,對別人根本沒有幫助而已。所以我們可以了解,修行必須要正確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