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蔣貢康楚仁波切著述 鄭振煌譯


 


廿六、問:做皈依大禮拜時,若我們覺得做累了想停下來定是,伸展身子時,是否每次離開前都要觀想皈依境化光溶入?縱使幾分鐘後又要再回來繼續做?


 


卡特仁波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做化光的結行觀想,但若能不中斷而持續修完會更好。一般人做大禮拜的速度比唸皈依文的速度還快,所以若要保持兩者之間的均衡,我們可以分開做同等數量的功夫。也就是當我們休息五分或十分鐘時,可以不用中斷而繼續唸皈依文。這樣子,修行會更圓滿。


 


 


廿七、問:我每拜一次才唸一次皈依文,這樣可以嗎?


 


卡特仁波切:這樣並沒有不對,但也不需要這樣做。只要你發心正確,觀想皈依海會眾,做大禮拜便可以,不過適度也很重要。你要考慮下面還有其他的法要修,因此這樣做會不會比較花時間。你也許可以用我剛剛說的方法開始做做看。當你的大禮拜越做越順、越有效率,而且體能也越習慣時,自然而然你的大禮拜便會做得比唸皈依文還快。我想這樣會比較好。


 


 


廿八、問:在姜巴喇嘛的指導下,我一直使用英文唸修法的儀軌,但若我把皈依文改用藏文來唸的話,可以嗎?


 


卡特仁波切:就基本儀軌來說,這很難一概而論,主要是要看個人。若你的觀想很清晰,唸藏文時也能了解它的意思,這樣做便很好。但反過來說,若你要觀的東西都觀不清楚,要生起的發心也無法生起的話,那麼可能暫時使用英文唸會比較好。等到對自己所唸的東西有一個清楚的概念時,再改用藏文來唸也不遲。還有一點我們要知道的是,有一些我們長久以來即使用的一些形式的特殊性。舉例來說,不是所有咒語都從梵文翻成了藏文,例如「嗡嘛呢貝美吽」。這倒不是它不好翻,事實上,許多大譯師很容易就可以辦到。只是我們必須保留咒語由印度大成就者以來所傳下的無間傳承,所以以這種特殊的語言來保持它的鮮活絕對是有其功德利益的。咒語本身被唸誦了無量無邊的數次而累積無量加持,因此若將這樣的傳承中斷是沒有意義的。在這種情形下,聽咒音要比了解它的意思更為重要。至於儀軌方面,我不清楚哪種對你更為有效益,但我想你應該使用最能讓自己了解,也最能相應的方法才對。若你覺得用英文唸誦做觀想比較順的話,也可以就這樣做,然後用藏文來唸皈依文的部份,若你想要這樣做的話。


 


 


廿九、問:在做大禮拜唸販依文時,請問法本中哪一部份最為重要,我們要反覆不斷的唸?


 


卡特仁波切:當我們修儀軌時,首先要從頭到尾唸完一遍。但當我們站起來開始做大禮拜時,便可以從第四行的「尊千擦瓦」或中間「巴滇喇嘛」的開始唸,這樣的話意義會更為精確簡要。習慣上兩種都可以。從這裏再往下唸至「巴渥堪卓」,它包涵了勇父與空行。


 


 


三十、問:我想要問計算大禮拜次數的問題。若我唸一行皈依文便做一次大禮拜,等大禮拜做完時,再把皈依文唸完補齊,這樣可以嗎?另外,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我們同時計算大禮拜和皈依文的次數?


 


卡特仁波切: 修法時,我們計算的次數以大禮拜為主。當我們做大禮拜時,要繼續不斷的唸皈依文。我們不必算皈依文的次數,只管隨著大禮拜不斷的唸誦即可。這樣我們要做十萬遍的大禮拜,但皈依文則不一定要十萬遍囉?你只要計算大禮拜的次數即可。皈依文唸多少遍都沒關係。休息時,你也可以再繼續唸皈依文。有些人使用不同的方法,但在這裏我們依傳統上修四加行的方法來做。事實上,皈依文中的每一行都是要做皈依的,因此我們真正要做的皈依比實際上必須要做的大禮拜的次數還要多。


 


 


三十一、問:剛噶喇嘛告訴我們有兩種的大禮拜方法,其一是一般的五體投地大禮拜,另外一種則是除了五體投地外,還要把手臂伸直,然後彎起手肘,雙手合掌,舉向腦後。這樣可以嗎?我不知道仁波切對此有何看法?


 


卡特仁波切:是的,兩種都可以,但第二種則並非有此必要。這兩種方法的大禮拜源自西藏不同的地方。第一種來自東藏,第二種則來自拉薩。


 


 


三十二、問:我不太了解仁波切剛剛說的修儀軌時要反覆做觀想的部份。在我們第一次從頭到尾做完一遍觀想後,我們要從化為金剛薩埵之前的那個「吽」字再開始反覆觀,或是從金剛薩埵流出甘露的地方開始觀?


 


卡特仁波切:我想你可能對我說的「吽」字有點誤解。一旦第一個「吽」,也就是在金剛杵中央的那個種子字化為金剛薩埵後,你便不必再回頭觀。在我們重覆觀想的過程中,金剛薩埵一直都在那裏,沒有消失。而在他的心間處有一個種子字「吽」立於蓮花月輪上,旁邊環繞著百字明的咒幔。當我們祈求淨化時,甘露由此「吽」字以及咒幔滴落而下。因此我們只要由祈求淨化的地方開始,反覆觀想即可,不必從頭再一路觀下來。反覆觀想可以幫助我們持咒時,不致心神散漫,否則我們便會像只是在數咒字罷了,而不是唸咒語。心神散漫到最後的結果,我們心裏只想東張西望,找人聊天。因此若我們能做觀想的話,心中便有一個專注的憑藉。妄想還是會上來,但我們可以馬上把注意力轉回觀想上,這樣對修行的功夫也有增上的作用。修習金剛薩埵也是一種「止」修的方式。我們有兩種形式的「止」修,一是有觀想的對境物,另一則無:而此處即是有觀想對境物的止修。一般我們相當強調基本的止修禪定,但只有修「止」的話,我們是無法開悟成就的。基本的「止」修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靜慮和專注的心。除此外,它還可以讓我們的觀想連貫清晰。因此若我們開始練習打坐時,可由金剛薩埵入門。它在淨業的消除上是一個非常善巧的法門,而就此目標來說,基本的打坐是相當重要的。當我們能將「止」修溶入四加行時,它才有意義;若我們不能將「止」修溶合應用在其他的法中,則它便無多大意義。也許它可以讓我們獲得一些心中的寧靜,但就開悟的長遠目標來說,它只能對我們有這樣的幫助而已。這就像我們把一支斧頭磨利。縱然將它磨利了而沒有使用的話,我們也無法嘗到辛勤工作的果實。但若我們將它拿來劈材,則磨光它便有很大的好處了。這就是基本的情況,但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若我們不把斧頭磨利而任它生銹變鈍的話,則我們什麼也無法用它來做。因此要想進入較高深的修行,修「止」絕對是必要的基礎工作。若沒有基礎便直接跳入密法的修行,則一旦當我們失去對它的新鮮感後,便有可能就此放棄。因為我們真正的動機只是在貪求一種精神上的物質化東西、一種表相的東西而已。


 


 


三十三、問:當惡業從我們身上排出而滲到地下,佈施給那裹的眾生時,他們真的能受益嗎?


 


卡特仁波切:是的,我們有些惡業是來自不予而取,因此一定要設法補救。另外也有些眾生,縱使我們不虧欠他們,他們也會想要我們的血肉。所以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償還所該償還的。有些眾生我們可以藉由修行度化他,而有些我們便可能要以東西來做交換。我們將他們想由我們身上得到的東西佈施給他們,以此交換,償還業債。而我們也可以因此與他們結一個緣,希望能帶領他們解脫。這就像春花一樣,首先我們要施肥,肥料的味道一點都不好聞,但最後它卻開出了香花。因此若我們能滿足一切他們的所願和所需,往後我們便有因緣教導他們什麼才是真正正確的東西。


 


 


三十四、問:由於我們是把自己的業障送走,因此這與「自他交換」不是相反了嗎?


 


卡特仁波切:不,這只是一種與眾生結緣的方式,我們還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以這種方法佈施給這些眾生,我們不會無禮,我們只是以他們最能了解的方式與他們建立關係,其中包含了善巧方法的應用。佛經中曾寫道,一群阿羅漢想幫助一些餓鬼道眾生,於是便開始修法做供養。但由於餓鬼無法消受這些恩賜,因此每當他們想盡情享受這些供品時,供品便化為火焰。阿羅漢們於是到佛陀跟前請示他們應該如何才能幫助這些眾生。佛陀要他們供養一滴尿,或一口口水、痰等,或甚至供養自己大便的味道,因為餓鬼較能接受這樣的東西。佛陀告訴他們,以此他們便能與餓鬼道眾結一個初緣,這點很重要。我們修金剛薩埵的觀想與此類似。因此以此種方式佈施,利益了這些眾生,也利益了自己。


 


 


三十五、問:大禮拜的作法與含意?


 


羅貢桑仁波切開示:密宗拜佛的方式,雙手並不貼合,兩手合掌胸前表示向內心自我反省靜觀自己的內心本性一切與諸佛相同,為什麼仍然流浪於生死大海之中;拜佛時想像雙手捧著一個所求皆能如願的如意寶珠。如意寶珠代表拜佛的人的自心,當自心一切以大眾的福利為福利,不存一點私心時,就是菩薩的行為,一切所求一定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幫助。密宗拜佛時雙手先放在頭頂上,表示今生要學習諸佛的慈悲行為願力,臨命終時要直接投生西方淨土,直接拜阿彌陀佛為老師,快速而直接的修行到到與阿彌陀佛相同的境界後,趕快回來幫助大眾,不要再在生死輪迴中隨業力流轉不停,痛苦不堪。密宗拜佛時第二步是將雙手在額頭,嘴唇及心口上各碰觸一下表示洗淨自己所做的,所說的,所想的不當言行。並且將自己所做的,所說的,所想的良好言行的功德獻給自己的上師與諸佛菩薩,感謝祂們生生世世不停止的教導大眾如何作人做事,一步一步的帶領我們的心向更高的境界昇華,從凡人一直到我們成佛。密宗拜佛時第三步是彎腰後用雙手在地上滑行直到身體貼地此時拜佛者觀想雙手十指表示菩薩修行中的十種階段[十地];四肢代表[慈悲][愛語][利行][同事]的菩薩渡化眾生的心態與智慧方便額頭觸地表示自己發願將以上述四種行為完成菩薩十地的修行,達到諸佛所證得的絕對十一地[完全光明地]的境界。起身時觀想四肢表示四無量心[][][][];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願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捨,以滿懷的慈悲再回來內省自己的心地行持是否與諸佛菩薩相應確實把四無量心的精神在生活中踐履,把苦痛的人間變成清潔的佛國淨土。更表示即使修行者使證得五道十地,依然不捨眾生,一定會乘願再來度盡有情的大悲誓願。


 


 


三十六、問:如果修四加行有困難,是否還是一定要修?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雖然其他修法也很好,但四加行的確是非常有助益的,你可藉由比較不同的法道看出,在因乘的經教,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始能功德圓滿而成佛;但在果乘的密續裡,有許多像四加行這樣殊勝的修法,讓我們在即短的時間內即能積聚足夠資糧。由於此等原因,修習四加行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們由於體能上的殘缺無法行大禮拜,也要做皈依、念金剛薩埵的咒語等等,這點很重要。在「前行法」中,上師相應法尤其重要,這是由於在大手印之道上,若要開啟究竟智慧,上師的加持是最根本的。


 


 


三十七、問:我們可以不做大禮拜就修金剛薩埵的咒語嗎?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是的,如果你生病了就可以;否則還是要按部就班一個一個來。


 


 


三十八、問:一方面您告訴我們每個人自身本具佛性,因此不必淨化我們的心性;但在另一方面,「加行法」又是一種淨業積資法,這不是有點互相矛盾嗎?


 


答:我們的佛性具足一切圓滿功德,這是事實,但只要習氣妨礙了我們去認知它,我們便沒辦法做到。因此,如要將自己由習氣中解脫,便一定要清淨障礙和惡業,同時積聚福德和智慧;唯有藉由修習四加行所累積的福慧資糧,才能讓我們認識自己本來具足的功德。


 


 


三十九、問:我們是否在四加行修完後才能修習止觀?


 


答:道大手印的真正修行講到先做「前行」的四加行法,然後才在一個像三年閉關的環境中修習大手印的止觀。但未做加行前就修止觀,也沒有什麼錯,事實上它也許更能幫助學子觀想皈依境。這一切全要看自己上師的做法,看他強調的是哪一方面的。


 


 


四十、問:書上在獻曼達的後面說,我們向上師做內、外、秘密和究竟的供養。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外供養是物質的,例如:供養的曼達本身;內供養,指供養我們的身口意;秘密和究竟供養則指空性的供養,也就是三輪體空。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