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堪布卡塔仁波切


 


...密勒日巴尊者又道:「如果不隨順見地來做實修的話,觀修空性會有產生錯誤的危險」。如果上師教導之後,沒有以理智的思維分析其內容,就去做實修,這樣觀修空性可能會發生很多錯誤。會有哪些錯誤呢?第一個以空性做為印可的危險,第二個以空性做為對治的危險,第三個將空性當做一種道路的危險,第四個將空性當做是所知對象的本性的危險。這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個,將能執的心和所執的對象這兩方面所出現的一切萬法,在自己的內心跟心裡面所出現的一切萬法,都思維它是空性,將心安住在此,這個就是以空性做為一種印可。用空性來印可內、外都是空的,而心裡面沒有真實的了悟空性,這是第一個危險。


第二個危險,貪戀等等的煩惱產生的時候思維這些煩惱都是空性,一心安住在這裡,這樣是將空性做為一種對治的方法。因此就這個已產生煩惱而言,有一個煩惱存在,之後又有一個空性存在,這個空性是煩惱的對治,因此有能、有所、有主體、有客體,沒有超越主、客的對立之外,因此這不是真實的空性,這是將空性當做一種對治法門的一種錯誤。在暫時上有利益,能夠將煩惱壓制下來,但這並不能夠證得佛果,以其不是證得佛果的原因,這是第二個危險。


第三個,思維一切法就它的根本不能夠成立,沒有實體存在,心裡面思維一切法不能夠成立,用理智的方式來分析這個空性,一心安住在一切諸法沒有實體的空性之中,這樣來思維。這時對於執著實際上沒有斷除,只是執取空性而已,因為沒有斷除執著之故,所以這不是真真實實的空性,這種方式就是把空性當做一種道路而已,沒有得空性的了悟,這是第三種危險。


第四種危險,思維本來即是清淨,本來就是覺悟,本來就是解脫,心裡面這樣子思維,安住在此,這種狀況,沒有所修的對象,沒有能修的自己,因此本來就是清淨,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解脫,這樣子來思維一切都不能成立,內心一無所執,沒有什麼的對象,這樣子來思維,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斷除念頭,只是心裡面認為什麼都空的,不用去想,所以根本沒有斷除這個念頭,因為心裡面沒有斷除念頭之故,所以這不是真正的空性,仍然沒有斷除執著。


 


這些都不是真實的道路,雖然不是真實的道路,但是有幫助的,那就是斷除貪戀跟執著,以及暫時壓制這個煩惱。既然如此,那真實的道路是什麼呢?真實的道路應該是如此的:依於具有大悲心的聖者上師,證得了悟的上師,具有法眼的上師,之後,由上師來指出本然的內心,這個本然的內心是一切諸佛能夠真實見到的。這時瑜伽行者要依於上師的殊勝口訣的開示來做觀修。這個時候,心裡面就會有覺受產生,當實相的覺受慢慢地增廣的時候,心裡面的執著念頭自然就會斷除掉,當念頭自然斷除的時候,煩惱會自然逐漸逐漸地泯除,煩惱不用斬斷它,但它就會逐漸地減少,因煩惱逐漸減少之故,所以內心的智慧就會逐漸地出現,當內心的智慧出現的時候,實相見地的了悟自然就出現了。


實相見地的了悟出現的時候,是不能用名詞去描述它的,為什麼不能用名詞去描述它呢?這種實相到底它是有還是無,是物質還是非物質,不能用這些名詞去描述它,譬如像一個啞巴做了一個夢,夢到了一個美夢之後,嘴巴笑一笑,能不能夠講出來呢?說不出來,因為他是啞巴,所以說不出來。


 


但是,是不是只有像瑪爾巴大師或是密勒日巴尊者,這種具格的上師,他的內心才有這種實相的證悟呢?不是,這種實相,一切的眾生、凡夫心裡面也都存在的,而且功德都圓滿具足的,但不認識,因為被迷惑所覆蓋,所以未能認識。為什麼有這種功德但是還不能認識呢?因為眾生心裡面有能執跟所執兩種對立,不淨執著為清淨,空執著為真實的實體,因此而產生了煩惱,因為煩惱的力量更加強之故,所以就積聚了許多不善業,不善業就變成了一種障礙,障礙就把心的本來面貌蓋住了,所以不能夠知道。


因為不知道才要依於具格的上師,怎樣才是具格的上師是什麼呢?前面講到過就是具有智慧之眼,能夠了知諸法實相的上師。這位上師本身已經有證悟,因此他能夠用比喻的方式,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將實相來做講解,雖然用比喻、用善巧方式來講述實相,但是應當了解,實相本身用比喻只是做一個表示,一個比喻而已,並不是真真實實的諸法的實相,為什麼呢?因為諸法的實相是超越語言的描述,用語言是不能描述的。


因此之故,實際上用比喻也不能真實地講出來,只是一個類比而已,原因何在?因此心識本來的面貌,不需要依靠於任何的條件,不是說要有什麼地位,什麼名望、厚祿才有,平常眾生就沒有,沒有這種差別;其次也不偏袒於任何一方,沒有說眾生的實相就比較不好,佛的實相就比較好,也沒有這樣的差別;其次也沒有說它是依於那個源頭,在什麼地方做為它的根源而產生的,因此用任何的比喻來描述也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用任何的言詞也沒有辦法去描述它,沒有辦法去描述的原因何在?因為我們用的言語和詞句都是有為法,實相是無為法,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因為比喻是有形象的,因此不能來比喻沒有形象的;比喻本身都是戲論,不能夠用來表達遠離戲論的東西,所以比喻不能夠清楚的指出諸法的實相。


如果說比喻也不能夠真實的指出諸法的實相的話,那到底上師要怎麼樣子來做開示?而弟子要怎樣來得到了悟呢?所以上師會指示心的實相是如何如何,應該按照上師對心的實相的指導來做實驗,安住在現在的這個剎那之中,過去的念頭消失的時候,新的念頭還沒有產生,中間不必加以任何改造、調整、改變的,自然的安住在那個地方就能夠了解的。


 


達波仁波切(岡波巴大師)也曾經這樣說過,他說無上正覺的佛陀對於八萬四千種煩惱的對治,講了八萬四千種方法。但實際上所講述的教法內容是要讓眾生證得了悟的功德,了知心的實相,而作的方便的實修開示。實際上就眾生而言內心的煩惱是不可思議的,不只八萬四千種,是不能夠用數目來計算的。同理,佛陀講述的法門也是不能用數目來計算的,說八萬四千,是個籠統的估計,實際上是不能夠計算的。如果眾生煩惱無量無邊的話,那為什麼還講述這些教法呢?因為為了讓眾生容易了解之故,所以還是要做開示,因為透過這些開示、方便的講述能夠使內心證悟的功德不斷產生。講述的內容是哪些呢?眾生依於五蘊和合之後有各種的念頭產生。因為有各種的念頭產生之故,所以佛陀的教法也就離不開斷除念頭,也離不開對治煩惱。


既然如此,那如何來了解我們的分別念頭呢?所以佛陀就講述了,首先將集合、積聚起來的東西就給它加上一個名詞,稱之為蘊,譬如說五蘊。其次,一切諸法根據它的特質分成各種不同的類型,所以稱之為界,十八界是根據一切法的類型、特色給它做的分類。如果按照一切法本身所造作的能力,它所發揮的功效,給它加上一個名詞就稱之為處。所以我們提到佛講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是根據一切諸法按照它積聚的方式,按照它的特性或者是按照它的功能來做區分的。同樣,講六根,十二緣起,或者是有為法,無為法。因為講述了很多的教法,如果這樣來觀察話,佛所講述的這些教法是真實的還是不是真實的?如果按照佛所講述的內容來看,這些教法像夢境一樣,或者是像幻象一樣,或者說像變化出來的情形一樣,或者是像一個影像而已,所講的教法都是如此。


 


那到底真實的東西是什麼呢?真實的東西是心的本來面貌,是內心裡面俱生的智慧,這個部份才是真實的。如果內心的實相本來面貌真實出現的時候,會產生兩種色身,也就是化身和報身。這兩種色身又是由何產生的呢?這是根據它的因,要積聚廣大的資糧,而且在輪迴最後期的菩薩,為了利益廣大眾生,因此發了這個願;依於積聚廣大資糧的因,還有最後修菩薩道發下廣大的願力,這兩者匯集之故,它的果報就是兩種色身。所以當證得內心本然實相也就是證得法身時,因為了悟法身力量之故,就會呈顯出色身。


那麼這個色身為什麼會呈顯出來呢?就是前面提到的,要積聚廣大資糧,還要經常的發願。所以當我們實修時,每次作皈依還有發菩提心的時候,都要思維到利益遍滿虛空的眾生,要安置眾生於佛陀的果位,這是動機;中間的階段,有這個渴求之後來做善的行為;最後的階段,將這個善根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證得佛果。靠著前、中、後三個階段廣大的積聚資糧,在最後行菩薩道的時候,還要廣發願力。由前面積聚廣大資糧這個因,它的果就會呈現出來的,這個果就是兩種色身。既然是由法身之中顯現出來的,這兩種色身並不離開法身。


兩種色身是如何顯現的呢?前面講了,就主體而言,證得法身了悟的時候,根據圓滿的福德資糧而顯現的,其次看到的眾生他本身也要積聚廣大的資糧,因此他能夠看見清淨的形象。這個眾生首先他積聚了廣大的資糧,所以他的所顯清淨,他能夠看見清淨的形象,因此這個色身才呈顯出來。譬如說鏡子,鏡子要現出來一個影子,首先要有這個鏡子本身,其次鏡子前面要一個形像,如果只有這個鏡子,不會出現影像;前面如果沒有東西的話,不會出現這個東西的影像;但是,如果前面有一個東西沒有鏡子的話,這個東西的影像也不會出現在鏡子裡面。


所以一定要兩方面都積聚了廣大的資糧,之後這個色身才會呈顯出來。所以色身它不是離開法身之外的,是根據這個法身為基礎,由於大菩薩廣大地積聚資糧,而眾生也廣大地積聚資糧,然後才能夠顯現出來。這個色身是否就是一種具有功德的加持呢?也不是這樣講,因為色身本身就是佛,所以它不是佛的加持,它本身就是佛。那麼所顯不清淨的眾生又為什麼就不能夠看到呢?這個前面講過了,因為他沒有積聚廣大的資糧,其次又沒有發廣大的願,因此之故,他還是不能夠看到的。


這兩種色身到底是屬於涅槃還是屬於輪迴呢?就眾生而言,如果他是見到實相的眾生,他所看到顯現的景象也是清淨的,所顯清淨,如果是這樣的眾生,那麼他看到的形象就是清淨的,這個色身就是清淨的;但是如果這個眾生是一個凡夫俗子,不能看到清淨所顯的話,那他所看到的就是輪迴的。


為什麼說這一個不清淨的眾生而言所看到的色身是不清淨的呢?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平常的眾生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是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是有為法,有生老病死的變化,而且佛有頭痛等情形。這是因為自己有能、所兩種執著習氣之故,因此所看到的佛也是這樣的不清淨的情形。就真實的情形而言,佛的色身是為利益眾生而從法身顯現的,當然是無為法,也沒有生、老、病或者是毀壞的情形。就這個顯現的色身而言,是輪迴或者是清淨,就看這個眾生而定。因此就佛而言,具有無比的能力,因此所呈現的色身也是清淨的。


證得初地的菩薩因為他的內心能、所兩種執著的念頭斷除之故,這樣的菩薩能夠在一剎那之間利益一百個眾生,一剎那之間聽一百尊佛講述教法,一剎那之間化成一百個形象,一剎那之間能夠撼動一百個國土,如果是二地三地以上它的力量就更加倍。所以前面提到這個色身因為它的能力,以及這個眾生積聚福德資糧內心清淨之故,因此產生這個形象。這不是佛菩薩故意要去矯揉造作的,但是即使這樣子的菩薩,能力到十地的時候,加倍加倍之後,還不能夠跟佛的一毛孔的能力相比較。


那麼到底佛有什麼能力呢?如果十地菩薩都這麼厲害,那佛有什麼能力呢?佛的能力不可思議。什麼叫不可思議呢?能夠對一個眾生從無始輪迴以來到現在,到底他投生得到什麼樣的身體,其次他造的業到底是善業還是惡業,有多少種,而且不只是一個眾生,而是所有的眾生,佛在一剎那間全部都能夠知道;而且每個眾生的內心成熟的程度如何,在他的面前可以化顯成能夠利益他的形象而使他產生善根,有這樣的能力。在無量無邊的眾生,每一個眾生之前能化出一個形象來利益他。還能將三千大千世界放在一顆稻米裡面,這個大千世界也不變小,這顆米也不變大。譬如說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在犛牛角裡面,密勒日巴尊者的身體也沒有變小,犛牛角也沒有變大,但他的身體就是裝在裡面;佛能夠將三千大千世界放在一顆米裡面,米也沒有變大,三千大千世界也沒有變小,因此稱之為不可思議,所以佛的功德、智慧都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和智慧從何而來呢?就是從以前修菩薩道的時候立下廣大的願望,當這個廣大的願望成熟的時候就發揮了這個功德和能力,因此,不是佛的念頭去造作,心裡面有這種思維造作而形成的,是因為以前的功德以及願力,願力成熟而形成的。


一般來講,所顯現的景象也有確定跟不確定的差別。所謂的顯現是什麼意思呢?一般來講內心會出現快樂、光明或者是沒有念頭這樣的情形。瞭解樂、明、無念是內心的本來面貌而持續不斷的,有這種瞭解的話,就稱這種顯現是確定的;如果樂、明、無念出現時不能夠瞭解它就是自己的心,不能夠使它持續而增廣的話,這樣就稱之為不確定。如果說不能夠了知它就是自己的心而使它持續、守護而增廣的話,這是不究竟的見地。雖然這不是究竟的見地,但是有時卻會認為它是究竟的見地。如果認為這個光明是最為殊勝的這種執著產生的話,將來會墮入色界之中;如果快樂、安樂這種覺受產生的時候,認為它是最究竟,將來就會投生在欲界之中;如果無念,心裡面沒有任何念頭這種情形出現的時候,認為這是最殊勝、最究竟的見地,這種執著產生的話,將來會投生在無色界之中


一般來講這只是實修道上面產生的一個經驗,當然不是究竟的見地,如果執著它是究竟的見地的話就會投生在三界之中,就不能證得佛果。內道佛教之聲聞、獨覺是如何來面對此樂、明、無念呢?當這種情形產生的時候,能夠瞭解它只是一個境界而已,只是自己的覺受而已,因此不會執著,而進一步地認為它是空性。如果是菩薩的話,這種情形出現的時候,了知它是自己內心的力量,心的本來的力量,因此繼續守護,在禪定之中繼續做實修,因此使證悟的功德增長增廣進入實修道的次第之中,因此能夠進一步地去認識心的本來智慧,得到證悟。所以沒有產生執著和貪戀,不會墮入三界之中。

(以上節錄自 美國 福德海 雙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