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修習軌理(二)


 



全文: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沈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飲食知量」,具有四法,分述如下:


  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第一法是,不能吃得太少。如果吃得太少,會覺得飢餓、虛弱、疲乏,有無力修善的過失,所以吃的食量,應該到第二天再進食時,這中間不會為飢餓所損惱為標準,才不致影響修行。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沈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第二法是,不能吃得太多。如果吃得太多,會覺得身體粗重,像被重物壓迫似的,而且呼吸不調,容易昏睡,因此對於修行,斷煩惱,完全用不上力。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第三法是,吃相宜的食物,以及食物消化了以後再吃。就是吃適合自己的飲食,如依個人的體質,病情等情況來選擇食物。如果前夜的飲食,還沒有消化,就不要再進飲食,否則容易消化不良而生病。依這樣的方法來進飲食,舊的宿疾都會斷除,新的疾病也不會產生。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第四法是,不與煩惱相應而食,中量而食。對於飲食,不生貪著等煩惱,心住正念而食,是這裡所說的非染污心而食。中量而食,是說依前面的三法而食,遠離太少、太多、不相宜、宿食未消復進食等過患。如果能遠離一切煩惱而食,中量而食,就能不起種種過失,安樂而食。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另外,如果對於飲食有貪愛的話,可以藉著思惟,修習飲食過患來加以對治。


  過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關於飲食的過患有三:第一種過患,是受用飲食時,所產生的過患。應當思惟,任何上等精妙,色香味俱全的飲食,經過了牙齒的咀嚼,唾液的濕潤,都好像嘔吐出來的食物,一點都不會讓人有想吃的欲望。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第二種過患,是食物經過了消化之後,所產生的過患。應當思惟,所吃的食物,到了中夜,或者後夜,消化了之後,一部份轉化為血液、皮肉等不淨物;剩餘的部分,變成大小便等穢物,從肛門、尿道排出。而且,每天必須如此,如果飲食不能獲得適當的消化,還會產生數百種疾病。


  第一種和第二種過患,是屬於「食厭想」的一部份,為了能讓學人更清楚的了解這個修法,特別把它節錄於後。


  食厭想,是以七種行相,對食物作厭惡的觀察


  一、以受用而觀察──放進口裡的食物,就像是放在狗盤中的犬食一樣,然後以下面的牙齒作臼用,以上面的牙齒作杵用,用齒杵搗過了以後,再以舌頭去攪拌,混合舌尖上清淡的唾液,和舌中所出的濃唾,這時經過嚼碎、混雜,已經完全失去了色香味的食物,實際上已經到達了最厭惡的狀態,就像從狗的口裡,吐出來的東西一樣。應該以這樣的受用,來觀察對食物的厭惡。


  二、以分泌而觀察──這樣把食物吃進體內以後,再加上膽汁、痰、膿、血這四種分泌物,這些食物就好像混雜了濃厚的樹油、黃綠色的葉汁、腐爛了的酥乳,以及染了色的東西,是非常令人厭惡的。應該以這樣的分泌,來觀察對食物的厭惡。


  三、以儲藏處而觀察──食物混合了這四種分泌進入胃中,如果是十歲的孩子,他吃了十年的食物,儲藏處就好像是十年未清洗的糞桶。如果是吃了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乃至吃了一百歲的人,他食物的儲藏處,就好像一百年未清洗的糞桶。必須像這樣的依儲藏處,而觀察食物的可厭。


  四、以未消化而觀察──那些吃下去的食物,儲藏在那樣的地方,在未消化的期間,都是停留在這個極度黑暗、猶如帶著各種臭屍氣味、極端厭惡的處所,把今天、昨天、前天所吃的一切飲食集中在一起,蓋著痰的膜(胃),由身火的熱力燒煮,生起了涎沫氣泡,現起極端可厭的狀態。應該這樣的依未消化,來觀察對食物的厭惡。


  五、以消化而觀察──這些食物,經過了身火的熱力,消化了以後,就像最先放在磨石上磨碎了的黃泥,然後再塞進管子裡一樣,一部分變成了糞,充塞在直腸,一部份變成了尿,充塞在膀胱。應該這樣的依消化後的情況,來觀察對食物的厭惡。


  六、以果而觀察──如果飲食能適當的消化,結果就會產生髮、毛、爪、齒等種種不淨物;假使不能得到適當的消化,便會產生疥癬、癩病、肺癆、咳嗽、痢疾等數百種病。這便是食的結果。應該這樣的依果,來觀察食的可厭。


  七、以排泄而觀察──吞下食物的時候,是由口一門而入,排泄的時候,卻是由九門排出。眼睛排出眼垢,耳朵排出耳垢等。第一天吃得快樂歡喜,第二天是捏著鼻子、歪著臉孔排泄出去。前一天是貪著愛戀的吃下去,第二天卻是憎厭嫌惡的排出來。應該這樣的依排泄,來觀察對食物的厭惡。


  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第三種過患,是由求取飲食,所產生的過患。又分為五種:一是由於成辦所生的過患。為求飲食,遭受寒熱之苦,多方劬勞,如果不能獲得飲食,就為憂愁感歎而苦,若是能夠成辦飲食,又怕遭到劫奪、侵佔、偷竊而有所損失,於是花了很多精神、力氣精勤地守護,所以也苦。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二是親友失壞的過患。為求取飲食,雖是父子親友等,也會互相鬥爭。


  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三是不知滿足的過患。由於對飲食增長貪愛,不知滿足,各國的國王,於是互相陣戰,侵略他國國土,使人民遭受顛沛流離等多種大苦。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四是失去個人自由的過患。靠他人飲食的眾生,如佃農、奴隸等,為了爭奪權益,和他的主人,不惜互鬥競爭,或是遭到奴役、鞭撻等種種大苦。


  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五是惡行叢生的過患。為了謀求飲食的緣故,身口意三業造作許多惡業,臨命終時,憶念這些罪業,不禁追悔惱恨而死,死後又當墮三惡道,受無量的苦。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以上說明的都是飲食的過患,然而它也有少許的利益,就是如果能藉由飲食,滋養色身,使得更有精力修習佛法,這樣來依止飲食,就能得到利益。所以應該善於思惟之後,再來受用飲食,由於飲食,讓身體安住,使我能善修清淨的梵行。


  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對於布施飲食的施主,也有為希求殊勝的布施果報,才把辛勤所獲得的飲食,拿來惠施,所以對於這些眾生,也應當圓滿他們的願望,將布施的功德迴向,希望他們將來都能獲得菩提大果。


  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另外,是對身中的諸蟲作布施想。應當憶念集學論中所說,不但要想到利益布施的施主,同時對於身中的蟲,也要想到,現在是以飲食來攝受,由此所結下的因緣,將來希望能以佛法來攝受。


  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受用飲食的時候,也能夠這樣思惟:我是為了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才受用這些飲食的。


  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親友書中也說:「應該視飲食如醫藥,是為了滋養這個色身所必須的。所以,在受用飲食的時候,要離一切貪瞋痴的雜染、串習,不以好的飲食故意炫耀,和憍慢於人,也不以肥壯自己的身體為目的,只是為了佛法而保住這個身體,如此來受用飲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