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什麼?
——就是要為了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
喇榮五明佛學院 堪布慈誠羅珠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雖然在見解、修法、行為和結果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最關鍵的區別,在於是否具備菩提心。
一般說來,流傳于斯里蘭卡、泰國等國家的南傳佛教,屬於小乘佛教;流傳于漢地與藏地的漢傳與藏傳佛教,則屬於大乘佛教。既然屬於大乘佛教,就應當具備菩提心,而不能喪失菩提心。
比如說,淨土宗與禪宗,是漢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教派,但如果在念佛與參禪過程中缺乏了菩提心,就不能成為大乘的法,有大乘之名卻無大乘之實,因為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之上的。
同樣,比如說,供曼茶羅究竟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呢?有些人認為,供曼茶羅不可能是小乘法,因為它屬於密乘的修法,故而理所當然屬於大乘法。甚至也許有人以為,用金銀珠寶等上乘物品所供的曼茶羅就是大乘法;用大米、青稞等糧食與沙礫等劣質物品所供的曼茶羅就是小乘法。
但這是不一定的,因為,大乘與小乘的區別,既不在於所修的是什麼法,也不在於供曼茶羅所用供品的檔次優劣,而是取決於修法的動機。如果有人在供曼茶羅的時候發願:但願以此功德,能夠令一切眾生與我同時成佛。有了這樣的發心,就算得上是大乘佛法;否則,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供曼茶羅,就只能算是小乘法。
同樣,幾乎所有的居士家裏都設有佛堂,基本上每一天大家都要以禮拜、供燈、供水、供花等方式來供佛。這些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呢?如果在供佛之際,我們的發心是為了一切眾生的解脫,那麼就算得上是大乘法;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供佛,就是小乘法。依此類推,平時的念誦佛經、燒香拜佛等等,也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攝持。只有有了菩提心,才能修持大乘的顯宗和密宗;反之,一旦缺少了菩提心,大乘顯宗和密宗的修法就根本無法修持。在沒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只能修世間法。稍好一點,也只能修持小乘佛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菩提心的修法,一定要瞭解菩提心的重要性,這是非常關鍵的。
雖然我在《慧燈之光》中曾反反復複地提到這一點,但在這裏我們還是要再次提醒,並鼓勵大家修菩提心。既然我們自稱為大乘的修行者,就必須深刻牢記並再三串習大乘的入門之法——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呢?有些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行持善法,比如放生、佈施,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投身於扶貧、救災等慈善公益福利事業等等,就是利益他眾的菩提心。
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普賢上師言教》以及《慧燈之光》中,也宣說過菩提心的定義。作為菩提心,必須具備一些條件,如果不具備,就算不上是菩提心。比如,根本不信佛的外道或者無信仰者去佈施財產、親自照顧病人、幫助他人等等,其發心就不但不是菩提心,而且離菩提心還差得很遠。
那麼,究竟具有什麼條件,才算是菩提心呢?第一個,要有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所謂“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個眾生不但今生能獲得幸福,而且在乃至 菩提間的所有輪迴當中,都能獲得永久的幸福快樂。這不是口頭上的宣言,而是發自骨子裏面的真情實感;所謂“悲心”,就是從心靈深處真誠地希望每一個眾生在 乃至菩提間的所有生命輪迴當中,不遭遇任何痛苦,遠離一切痛苦。慈悲心的物件,不僅僅是自己的親友,也包括自己的仇敵;不是指一個村落、一個國家,或者僅僅是人類,而是包括六道眾生在內的所有生命。如果對他們都能一視同仁,做到像平時我們祝願自己能永遠幸福快樂,永不遭遇痛苦那樣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這其中所包含的平等理念,是釋迦牟尼佛特有的偉大思想。在人類有史以來的任何文化、任何教派的各種思想當中,都是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對每一個眾生生起平等的慈悲心,是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就是要為了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
既然我們希望所有的眾生都永遠快樂、不受痛苦,就應該為此而付出實際的行動,就要往這個方面去努力。在大乘佛教中,這些實際行動被稱為六度,也即六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的基礎是慈心與悲心,在此基礎上,才能真實修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波羅蜜多。如果缺乏慈悲心,六波羅蜜多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為什麼為了一切眾生的幸福就必須要成佛呢?因為,現在我們都是凡夫俗子,能力非常有限,不要說度化無窮無盡的眾生,即使想讓身邊僅有的幾個親人,比如有些頑固不化的父母去信佛、念佛等等,我們都無能為力,又何談度化呢?由此可見,雖然我們可以想像得十分美妙——要發菩提心!要度化一切眾生!但自己的實際能力卻十分有限,這些宏偉而遠大的目標離我們尚有一段距離。縮短這一距離的方式,便是修行。通過修行,就能成佛,一旦成佛,就具備了度化眾生的能力。
不管是釋迦牟尼佛,還是法王如意寶,所有的先輩都告訴我們,要想度化眾生,首先自己必須獲得一定的成就。如果自己尚未成就,還像其他眾生一樣自身難保,仍在六道輪迴中徘徊,又怎麼去度化對方呢?因此,只有在獲得一定成就,並具有相應能力以後,才能實現度化眾生的目標。
那麼,究竟什麼是成就呢?成就的最高層次,就是成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佛果,這是最頂點的、至高無上的成就。一旦成就這樣的佛果,從此以後的唯一工作,就是度化眾生,亦即讓一切眾生了知生死輪迴,令其通達如何從輪迴中尋求解脫之路,並最終順利地邁向解脫。
我們不要以為,在成佛以後,就可以掙很多錢,就能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貧窮之人過上富裕的生活,讓年老的人能夠老有所養,讓身患重病之人能夠痊癒康復,就是成佛以後的事業。雖然大乘佛教也不排斥這些作法,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卻並不是這些。我們可以想像,即使自己能讓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變得很富有,又能怎樣呢?僅僅解決了生活問題,就萬事大吉了嗎?就沒有痛苦了嗎?決非如此!這只是解決了暫時的問題,卻沒有根除更為可怕的生老病死之苦。
因此,我們不應以狹窄的目光來盯住眼前的暫時問題,而應具有一定的遠見,盡力從根源上斷除眾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一旦解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要能具備成佛的決心,並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就算是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雖然現在不能立刻成佛,立刻去度化眾生,但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就是菩提心的內涵。
因此,菩提心是一種偉大的思想,因為它的目的既不是為了某一狹小範圍內的生命,也不是為了解決他們的溫飽等暫時性問題,而是為了解決所有生命生老病死的根本性問題。我們所發的菩提心,就應該是這樣的菩提心。
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這種思想如此偉大、如此崇高,我們又能否抵達這一目標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諸位佛陀以及高僧大德等成就者們也不是天生的成就者,他們都是從凡夫開始起修的。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他也是從一個平平凡凡、罪業深重的人起修,因為相信因果,相信佛陀所指點的成佛之路,並能以堅定的信心和膽識勇往直前、決不回頭,所以最終獲得了成功。在印度、漢地以及藏地,只要有大乘佛教存在的地方,就會有這樣的奇跡發生。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既然他們能做到,我們也應該能夠做到,只要我們能模仿他們的作法,追尋他們的足跡,就一定能獲得與他們同樣的成果。總而言之,成佛的機會是絕對存在的。
我們不要把菩提心簡單地想像成世間的慈善福利事業,要知道,菩提心的兩個條件都十分偉大,這並不是世間的慈善所能企及的。
我們怎樣才能樹立起這樣的觀念呢?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只要有了這樣的方法,就能令這種觀念融入內心,就一定能達到成佛的目標。
我在《慧燈之光》當中講過,今天也再一次建議大家,在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就不要急功近利地做修大圓滿、修禪宗法門的打算,而應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菩提心的修持上來,因為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靈魂與生命。
怎樣才算是有了菩提心呢?前面已經介紹了菩提心的兩個條件,所以不用問其他人,我們只需捫心自問。只要具備了上述兩個條件,自己就是當之無愧的菩薩;反之,如果沒有具備兩個條件,就沒有菩提心。既然沒有菩提心,就失去了大乘佛法的靈魂與生命,這樣一來,我們的所謂修法還能剩下什麼呢?就像失去了靈魂與生命的行屍走肉一般!
因此,雖然大乘禪宗、生圓次第等等是非常殊勝的修法,但對於根本不具備大乘佛法基礎的我們而言,又能修什麼禪宗、修什麼大圓滿呢?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所有的修行都必須講究一定的次第,如果次第被打亂了,修行就無法成功。所以,我們務必要修菩提心。
這些觀點的根據,都來源於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如果釋迦牟尼佛說的對,我所說的就不會錯;如果釋迦牟尼佛說的不正確,我所說的也就錯了。在佛法的問題上,誰也不敢信口開河,隨意篡改釋迦牟尼佛的片言隻語。但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不會有錯。因為這些都是有根有據的,都是由成千上萬的高僧大德的親身經歷來證實過的。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真實地走到了佛陀所說的盡頭,並親自體驗和證明了佛所說的一切。
因此,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那麼,應當怎樣修持菩提心呢?昨天我們也講過,四個外加行是菩提心最關鍵的基礎。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不修持外加行,整天心中所掛念的,都是自己的享受安樂;腦子裏所想的,都是如何掙到更多的存款。已經有了汽車,還想得到更高檔、更新款的;已經有了房子,還想得到更寬敞、更豪華的……既然如此,我們還能再去考慮眾生的事情嗎?還能想到什麼度化眾生嗎?決不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想解脫,又怎麼會去考慮眾生的解脫呢?所以,修菩提心的前提,就是適當地放下對世間的貪著。
前面也講過,我們都是凡夫,不可能一開始就放下一切執著、一切貪心,佛陀也沒有這樣要求我們,那是最後的事情。在人生有限的幾十年當中,即使過得比較優越,佛也不會反對,但如果僅僅為了這一點,就付出巨大的代價,投入畢生的精力,那就不划算、不值得了。所以,我們可以讓生活過得簡單、樸素一點,將剩餘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考慮自己與眾生的解脫。把珍貴的時間花在修行上——修出離心、修菩提心,才算得上是沒有荒廢人生。
如前所述,中國每年有二十萬人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自殺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窮得吃不起飯,生活難以為繼,而是因為激烈的社會競爭,高度的生活壓力,他們脆弱的神經承受不起這樣的逼迫,所以選擇了自殺。雖然這是很愚昧的作法,但凡夫人本來就愚昧,他們想不出別的辦法,就只有選擇一死了之。
我們現在就是要明白,生活品質的高低只是生存的方式而已,人生還有更重要的遠大目標,這些雞毛蒜皮的區區小事不值得我們付出生命的慘重代價。如果心中有了菩提心,哪怕生活得十分艱苦,也會過得很快樂、很輕鬆。這是每個具備菩提心的人都能感覺到的。
既然人有聰慧的大腦,有思維的能力,我們就應該發揮自己的功能,要著眼於更深層、更遠大的目標。所以,我們應當樹立起菩提心的觀念,應當將佛陀灌輸給我們的,具有平等、寬容、和平等偉大思想內涵的菩提心,作為生存的目標、人生的意義。從此以後,我們在世間就不會活得很勞累、很辛苦;更重要的是,從今以後,我們就有了正確、偉大、崇高的人生目標。由此可見,佛教不但不是消極的,而且還是十分積極的。
在瞭解到菩提心的殊勝之處以後,很多人都會對菩提心生起欣羡、嚮往之情。那麼,怎樣能具有這樣的菩提心呢?怎樣能縮短與菩提心的距離,而儘量去靠近菩提心呢?
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已經講過,《慧燈之光》中就說得更為詳細,很多前者沒有交待的細節,後者都有了清楚的說明。你們只需將二者彼此對照,互為補充,就能得到一個極為完整的修法,所以今天無需廣講。總的來說,就是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這些修法既不是我發現的,也不是某人胡編亂造杜撰出來的,這都是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以及修行到最高頂點的歷代高僧大德們,將自己在修行當中的心路歷程,完完全全地告知後人,從而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的。
雖然我們現在也有一定的慈悲心,但這樣的慈悲心還遠遠不夠。首先,我們目前所有的慈悲心的對象,主要是針對自己的父母親友,即使範圍再廣一點,也最多就是幾十或者幾百個人而已,所以還談不上平等;另外,雖然我們現在也希望自己的親友能獲得幸福——工作順利、衣食無憂、心想事成……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能過上好日子;自己平時為了父母兒女的健康、長壽等所謂“幸福”,也付出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卻沒有往更深的層次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更沒有為他們的解脫做過任何努力。所以,現在我們就應當重視菩提心的修法,並竭力使自己能培養出真正的菩提心。
前面我們已經講述了菩提心的概論,下面開始講論典的內容:
為什麼在已經具備出離心的基礎上,還要修持菩提心呢?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
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這四句,就是要修持菩提心的原因。如果出離心修得非常好,卻沒有菩提心,這樣的修行就會朝著自己解脫的方向發展,因為在有了出離心以後,就必定會修行,而且會修持解脫道,但卻只會前往聲緣阿羅漢的方向,而不會往成佛的目標邁進。這樣一來,就不能品嘗菩提果之大樂了。
所謂“菩提樂”,是指成佛後的快樂。雖然在成佛之後不會有分別念,因而也沒有世間人所認為的快樂,但由於遠離了一切痛苦,所以也稱之為快樂。
前面也講過,此處有必要再次重複一下,修行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比如說,我們都認為,上班掙錢是必須的,如果不掙錢,就會缺衣少食,生存就會面臨威脅,因而我們必須去掙錢。這是公眾的一致看法。
但我們必須知道,與上班掙錢相比,我們更需要修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還處於輪迴之中,如果不解脫,將來必然會經歷無數次生老病死的痛苦。哪怕一個人只活十年或者五年,在來不及衰老的時候就已經死亡,但即使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也會飽受生、病、死苦。對於每一位眾生而言,在漫長的輪迴之中,都將經受成千上萬次的生老病死,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呢?我們該不該作好充分的準備呢?今生暫時的饑渴寒冷,與無窮無盡的輪迴之苦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由此可見,修行比掙錢重要得多!我們需要生存的能力,但我們更需要修行!
我們往往在身體比較健康,工作比較順利,身心沒有遭受沉重打擊的情況下,會認為人生很美滿,所以也不會未雨綢繆、居安思危,但在面臨某些致命打擊,或隨著年齡逐步邁向衰老,在即將面對死神召喚之際,就會猛然意識到:原來人生並不是像自己原來所想像的那樣完美,其中也充滿了形形色色的痛苦,在面對這些痛苦的時候,科學、哲學等學問根本就用不上,這已經不是世間學科所能解決的範圍了。不僅這些學問無能為力,包括世間人所崇拜、嚮往的金錢、權力、名利等等,都無能為力。
對於壽數窮盡的人來說,即使找到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即使遇到醫術最高明的扁鵲華佗,也不能起死回生。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人依靠藥物可以徹底地解決病痛之苦,並長生不老地活到今天。對他們而言,唯一的拯救之方、救命之草,就是以前通過修行所獲得的修證。有無修證境界的人在面對生老病死之苦的時候,是迥然不同的。雖然釋迦牟尼佛與眾多成就者也會在表面上示現圓寂、死亡,但實際上他們卻能自由自在地來去,雖然你們所見所聞的不多,但我們卻親自見聞了很多這樣的事實,從這些成就者面對生老病死的事情上,就能使我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徹徹底底的自由。既然我們有了能獲取自由的條件,為什麼不為自由而努力,不去爭取這樣的自由呢?因此,為一切眾生的解脫而修行,是我們既無法抗拒,也找不到理由來推脫的。
我們需要生存,但我們更需要解脫!
如果要解脫,就必須要修行,千萬不能不把修行當成一回事,只是在有空的時候才打打坐、念念經,沒有空的時候就得過且過,而應該將修行作為主要的努力方向,這樣在我們離開人世的時候,才會有所收穫。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都是赤條條地來,兩手空空地去,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也不可能帶走一分一文,在命歸黃泉之際,帶走的既不是銀行的存款、豪華的別墅、名貴的汽車,也不是親密的伴侶、慈祥的父母、心愛的子女,能夠跟隨我們來,並伴著我們去的,只有修行以及通過修行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如此,而且也只有它們,才能挽救我們的生生世世,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佛教徒從來就不相信什麼命中註定的說法,我們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都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數,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學佛呢?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改變命運嗎?因此,為了打破這些觀念,為了超越這些因緣,我們就必須修行。
下面言歸正傳,繼續宣講論文。
說一千、道一萬,總而言之,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以上四句話,就是要告訴我們:如果只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就只能成為小乘的阿羅漢,而不能成為大乘的菩薩,所以我們必須修菩提心。
既然如此,那麼,菩提心的修法究竟是怎樣的呢?
思為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於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加行的修法就是思維,並通過思維來改變原有的錯誤觀念,比如禪宗講究“無念”——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思維;雖然在密宗的不同層次中,最後也有與禪宗相近或者完全一致的修法,但密宗並沒有一開始就要求不思善、不思惡,而是要求在剛開始時要去思維。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有非常粗大的習氣,如果不改變這些習氣,就無法進一步修行。
當然,在不思善、不思惡的狀態下,有些根基非常成熟的,類似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人也會開悟。一旦能夠開悟,就什麼事情都解決了,但這樣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也許在幾千或者幾萬人當中,才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幸運者,我們自己是否屬於這個極其狹小的範圍呢?這就很難說了,因此,我們要保守一點,要從最低的階層往上走,要從最低的層次開始思維,從而改變以前的錯誤觀念。
什麼是錯誤觀念呢?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常、樂、我、淨這四個念頭,就屬於錯誤的念頭。一般說來,凡夫的無常觀是十分薄弱的,我們一向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絕對可以活到明年、後年,或者可以活十年、二十年,從來就不去思考我是否能活到明年,下一個月我是否還活在人間,這件事情在我有生之年能否做完,雖然對這一切,我們都沒有任何把握,但我們卻仍然自欺欺人地固守這些錯誤的想法。
正是這些錯誤觀念,才使我們耽誤了很多一去不復返的時間,錯過了許多不可多得的機會;正是這些錯誤觀念,才使我們有了煩惱,從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業,並因此而流轉輪迴,無從解脫。如果一直保留這些錯誤觀念,而不將其推翻,除非我們能夠當下證悟,否則就無法真正修持解脫道。
所以,我們就是要這樣思維、思維、再思維,這樣思維有什麼用呢?因為,我們現有的精神或者意識,是既可以學好,也可以學壞的,這是它特有的功能。如果我們想讓它學好,就要通過思維來讓它明白道理,消除以前所有的,沒有從長遠的角度、沒有從更深層次去思維的,諸如“一切都是恒常的!”,“我不會死!”,“我 是幸福的!快樂的!毫無痛苦的……”簡單想法,讓它明白“壽命是無常的”,“輪迴是痛苦的”,“自我是不存在的”等等的道理,在它明白以後,就會自覺自願地去修持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才會真正懂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思為猛烈四瀑沖” 這句話,是講人生的痛苦。
雖然“四瀑”的含義可以有幾種解釋,但此處簡單來說,就是指生老病死四大河流,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四大痛苦。上至高官富豪,下至庶民百姓,所有人都處於這四大河流之中,都必須承受四瀑的驚濤駭浪之衝擊。
人類的基本痛苦,是在生、老、病、死四大痛苦的基礎上,再加上求不得、不欲臨、愛別離、怨憎會這四個痛苦,這樣就有八種痛苦。
什麼是求不得、不欲臨的痛苦呢?我們都知道,無論有錢、有權的人也好,還是有智慧、有勢力的人也好,誰也不能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想不遇到什麼,就可以避免什麼。每個人都是想要的求之而不得,不想要的拋之而不去。其中前者即為求不得苦,後者則為不欲臨苦。
另外,我們不願與之分開的親人,卻終究要分手,就是愛別離苦;我們不想遇到的仇敵,卻難免會碰頭,即是怨憎會苦。
以上八苦,就構成了人生的基本痛苦。
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是愚昧還是聰慧,任何人都會面臨這八種基本痛苦,這是人類共同的痛苦。
每一個人都不例外,即使這一世平平安安,誰能保證死後的下一世也能安安穩穩呢?即使年輕時無憂無慮,誰又能躲過衰老的臺階、死亡的門檻呢?
既然身處善趣的人類都有如此之苦,那麼三惡道的眾生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由此可知,六道的所有眾生都處於痛苦之中。
現在有些有錢人既傲慢又愚蠢,始終簡單地認為:“我是有錢人”,“我永遠都會有錢”,“什麼事都可以用錢來解決”,既不反思自己的過去,更不考慮自己的將來,只是以短淺、簡單的目光去看待一切,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但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錢決不是萬能的!所以,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站在佛教的制高點上去思維。
世俗人也會這樣認為,即使自己平庸無能,但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就可以擁有寬廣的視野,就能看得很遠,就能看出很多以前所看不到的東西。同樣,如果能從佛的視點去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就能高瞻遠矚,發現許多前所未聞的境界。
首先要思維的,就是眾生的痛苦。
比如說,大街上隨便的某一個人,雖然表面看起來他吃得好、穿的好,我們也看不到他內心有何壓力,有何痛苦,但如果往後推,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又會怎樣呢?他會永遠保持今天的狀況嗎?不可能!總有一天他會衰老,會死亡,會經過中陰恐怖而孤獨無助的階段,如果沒有修行,他終究會墮入地獄、惡鬼道,會變牛作馬,到那時,他還會如此快樂嗎?這樣思維之後,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輪迴痛苦就能有所體會,而不會再有前面所講的某些有錢人的愚蠢想法了。
“難擋業索緊束縛”,每個人都有前世與今生所造的業力,這些由自己所造的業力,像繩索一般將我們緊緊地束縛在輪迴當中,誰也無法阻擋。
“困於我執鐵網內”,所謂“我執”,是指我們對自我的執著。這個執著,就像鋼絲所編成的鐵網一樣,是分外堅固與牢實的,而不像一般的漁網可以輕易地弄破。作為流轉輪迴的眾生之一,我們早就落入了我執的堅實之網當中。
“無明黑暗所籠罩”,每一個眾生都有無明,無明的黑暗籠罩了整個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陷入了漆黑的深淵。只有佛陀的智慧之光,才能驅散這份幽暗。除此之外,世間的任何知識、文明,都無法將其消除。
因為我們很愚昧,不知道如何取捨,該做的興味索然,不該做的卻樂此不疲,從而導致了這些不願接受的結果。
平時為什麼我們必須去面對很多自己不願面對的事情呢?這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上帝等造物主給我們安排的,這些都是愚昧無知的下場。因為愚昧,使我們種下了這些結果的因,所以必然會感受由這些因所產生的果實。有因就必然有果,這是自然的規律。
輾轉投生三有中,不斷感受三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輾轉投生三有中”,眾生反反復複、不由自主地投生於三有,這次生命結束之後,還有下一次生命;下次生命完結之後,還有再下一次的生命。世世代代都在輪迴中輾轉徘徊,永無出頭之日。當然,如果輪迴當中始終無憂無慮,那麼既便永世無窮地流轉輪迴也無所謂,但輪迴中卻並不美滿,而是充斥著難以承受的種種磨難,所以極其痛苦。
“不斷感受三大苦”,三大苦的第一苦,是“苦苦”,就是我們能感覺到的生老病死等等痛苦。因為這些痛苦十分明顯,哪怕是小至螞蟻、蚯蚓之類的每一個生命,都能夠感受到,是大家一致認同的痛苦,所以稱之為“苦苦”;
三大苦的第二苦,是“變苦”,就是我們尚未感覺道,而由佛陀特意提醒告知我們的痛苦,也即世俗人心目中的所謂“快樂”。雖然這些看似快樂,但這些快樂卻並不是永恆的,總有結束的一天,當這些快樂結束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惆悵、頹喪,甚至苦悶至極而不可自拔。
比如說,當孝順的兒女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會覺得很幸福、很溫暖、很安全,所以希望能與父母永不分離,但這種團聚卻不會維持到永遠,總有一天,年老的父母會相繼離世。在父母彌留之際,父母兒女都會承受痛徹心肺的分離之苦。為什麼此時會感到痛苦呢?這就是以往的幸福感所帶來的後遺症。正是因為有了往日的幸福,才會感受到後來的痛苦;如果之前沒有相聚的幸福,大家平平淡淡,甚至形同陌路,其後也就不會有痛苦。也就是說,這些痛苦的源泉,就是先前的所謂“幸福”。如果用長遠的目光去審視這些所謂的幸福,不但不是什麼幸福,反而成了一種痛苦,所以稱之為“變苦”;
三大苦的第三苦,是“行苦”。為何稱為行苦呢?因為我們現在的身體等等,都是與煩惱共存的有漏法。凡是有漏法,都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痛苦,都是痛苦之因,故而稱為“行苦”。
所以,在輪迴當中,充滿了上述形形色色的痛苦,因此佛陀告訴我們,輪迴是痛苦的。
在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認為輪迴是幸福美滿、快樂無比的。但務必認識到,在曇花一現的快樂之後,將會出現漫長而又難忍的痛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六道眾生都處於慘不忍睹的狀態,而這些正在遭受痛苦煎熬的眾生,都曾是對我們恩深似海的父母。雖然我們在一生當中只有一對父母,但如果往回看就會發現,從沒有邊際的輪迴之始直至現世,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難以計數的生命始末,都經歷了無數次投生與死亡,在這些無邊無際的過程當中,又有哪一個輪迴眾生沒有做過自己的父母呢?因此,包括螞蟻、蚯蚓、蚊子在內的每一個眾生,都作過自己的父母。這並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就是知母。
具體的修法,在《慧燈之光》當中已經講過多次,所以此處無需再講。
為什麼要修知母呢?因為,如果不修知母,我們就沒有責任感。比如,大街上有人因為車禍等等而受傷,很多人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感受,只是意識到這裏發生了交通事故而已。因為平時看到的交通事故很多,所以大家都司空見慣,只會處於一種麻木的狀態,而不會拼命地去搶救傷者,但如果知道受傷的當事人是自己的家人,我們立即就會感到悲傷、難過,並想盡一切辦法去救治傷者。
我們就是這麼偏私,當這些眾生在做自己父母的時候,我們會對他們產生親密的感受,並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痛苦,但在投生於下一世的時候,無明使我們忘卻了前世的父母雙親,所以就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如果有人指著一條蚯蚓並告訴別人:“它曾經是我的父母!”很多人都會覺得荒唐可笑,但這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現在通過觀修知母,我們就能具備責任感,就會不斷地提醒自己:“我一定要盡心竭力地度化他們!”這樣就有了菩提心的基礎。
那麼,該怎樣去度化他們呢?首先我們自己必須獲得成就,必須成佛,這就需要去尋找解脫之路。這樣一來,就具備了完整圓滿的菩提心。
雖然這次沒有宣講具體的修法,只是介紹了一個菩提道的見解,其中的內容大家都比較容易全盤接受,但僅僅知道是不夠的,還需要身體力行地去修。如果不修,就永遠不會有收穫與進步,就永遠與解脫相隔萬里。縱然面臨著種種生活壓力,但也不能放棄修行。有些人會想:我現在工作太忙,實在抽不開身,等到退休以後,一定好好修行。但誰能保證自己能活到那個時候?誰又能保證到時候一定有時間呢?此時不修,待到何時?
我們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如果能從中抽出 一兩 個小時,其餘的時間用來做世間法,應該完全足夠了。一定要安排好時間,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維持生存。學佛的人就應該本本分分、認認真真地去修。
目前漢地居士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喜歡講神通,比如什麼神奇的夢境啊、自己看到什麼佛菩薩啊等等,一門心思地去追求這些“境界”。但是,即便今天有個人可以從這個大廈的二十九層樓飛到對面的樓上去,對我們又有什麼用呢?我們可以跟著他一起飛過去嗎?即使飛過去,又怎麼樣呢?能解決我們的生老病死嗎?不可能的!像我們這樣的人要見到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佛為我們指定的路,是穩固、踏實、符合實際的路,我們就要踏踏實實地沿著這條路去走。
雖然在修行過程中會自然出現一些神通,我們也不排斥這些神通,即使產生了神通,我們也不要理會、不要在乎,因為神通永遠不能解決什麼問題。外道會有神通,中陰界的眾生也會有神通,甚至餓鬼道的可憐眾生都有神通,但他們都沒有獲得解脫。因此,我們必須要走安全、可靠、準確的脫離輪迴之路。這樣的解脫之路不是依靠神通,而是要用佛陀,以及已經穿越了這條路的修行人所傳授給我們的智慧來指引。
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神神道道的,居士們聚在一起既不講佛教的見解,也不講出離心、菩提心修得如何,怎麼樣可以獲得解脫,而是今天說這個人有神通,明天說那個人夢見過佛菩薩,不僅其他人會認為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會離解脫越來越遠,因此,我們一定要改掉這些習氣,珍惜這些修法,要有條不紊地去修。
學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誠、單純、純潔的,不能以其他神通之類的東西所動搖的穩固之心。只有始終保持這種心態的人,才能學佛、才能成就。
“是故當發殊勝心”,因此,我們就應當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修菩提心,其他的修法還用不用修呢?
在此可以告訴諸位,如果修好了菩提心,就順其自然地解決了其他諸如消除業障、積累資糧的問題,所以就不必分門別類地去一一修持其他法門。
那為什麼又要另行安排懺悔業障、積累資糧等等一系列的修法呢?因為,在沒有皈依三寶、清淨業障,福報資糧尚未足夠,或者在沒有上師加持的情況下,僅依我們自己的能力,是很難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的,所以就要從各個方面去努力。
雖然大家都非常渴慕禪宗、大圓滿的境界,但我們必須知道,沒有菩提心的人是無法真正修持禪宗與大圓滿的。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就可以成就,那麼佛陀又何必為後人制訂出離心與菩提心的修法呢?我們總不能認為這是為別人準備的,而不是給自己準備的吧!
以上節選自堪布慈誠羅珠《三主要道論講記》
http://www.folou.com/thread-42418-1-1.html
留言列表